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一代人的荣光与担当
2025年09月03日 20:57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一代人的荣光与担当

曹建斌,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时代召唤:历史背景下的求学之路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了独特诠释。1972年,在党中央教育工作的号召下,我们这批来自工人、农民、知青等各条战线的优秀青年,经过层层选拔,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走进大学校园。作为1972级首批600名学员中的一员,我深知这一身份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初入校园,我被分配到西安医学院四大班19班进行学习。那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教材多由老师自编自印,还有许多时用钢板刻写、油墨印刷的学习资料。然而,物质的匮乏并未阻挡我们求知的热情。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我们班30名同学——16名女生与14名男生,彼此激励,在艰苦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执着追寻着医学的理想。

1972级19班毕业留影(后排右二为作者)

实践真知:开门办学中的成长印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句诗,正是当年“三上三下”办学方针的真实写照。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兴平县医院和一四五医院率先开展开门办学,推动临床实践深入基层。

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胸外科陈向志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观摩二尖瓣分离手术的经历。陈教授不仅将专业知识倾囊相授,更以日常实践为我们树立起“医者仁心”的典范。他始终以行动告诉我们:高超的医术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员,我们很快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我在天王地段医院实习期间,被学校临时召回,参与协助办学工作。之后,又与与同学张志琴一同赴凤翔县南指挥地段医院,带领1977级新生开展巡回医疗。白天,我们走村入户、送医送药,夜晚,则挑灯备课,交流病例。这种“教学相长”的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王忠诚院士所言——“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正是在基层的实践中,我们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分量。

扎根基层:四十余载医者仁心的坚守

毕业时,大约95%的同学都遵循“社来社去”的原则回到基层。我也不例外,回到长武县卫生系统,我从临床到管理,从治病救人到培养新人,四十余年如一日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在担任科主任的三十年中,我常对年轻医生说:“医学的本质是医人,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疗愈人心。”

我也曾作为县政协第六届委员和县残疾儿童委员会成员,在医疗一线之外,尽力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我始终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份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朴素哲学,正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信念。

历史回响:承前启后的时代答卷


后来,同学们中有的成为各行各业领军人物,也有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一生。如今,我们这代人大多已退休,但也不乏像我一样的同学,依旧在自己热爱的医疗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正如裘法祖院士所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才学有限,但始终以赤子之心践行着医者仁心。

我们承载了那段特殊历史中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的使命,以实践回应时代呼唤,也印证了“英雄不问出处”的深刻道理。站在古稀之年回望,我深深感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证明,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如今同窗再聚,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医脉相承,看到我们用青春书写的答卷,已化作滋润后人的精神沃土。

12341

1972级19班毕业40周年部分同学回校留影(后排右三为作者)


202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