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我的医生梦
2025年09月03日 20:07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我的医生梦

赵芬,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在母校西安医学院求学的岁月,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追溯我医学道路的起点,则要回到更早的1964年,我考入了商洛卫校医疗专业班,四年后毕业,与同学刘家琪一同被分配到丹凤县土门公社卫生院。

起初,村民只信老大夫,我们不受信任,在医院闲了半年多,1969年春节后,附近王后村一位新婚女子连续三天昏睡不醒、流泪不止。三位老医生诊治无果。得知情况后,我主动与刘家琪上门探视,患者家人起初质疑:“老医生都治不好,你们能怎样?”经娘家哥哥同意,我们进了新房。

事先我们了解到新娘因包办婚姻被迫出嫁。检查时按压其框上神经和攒竹穴,见她眉头紧锁,痛苦摇头,我俩于是用针灸治疗,针刺人中穴后,患者当即哭出声来。家人闻声都跑进了新房,连连道歉,称我们为“神医”,还热情做饭,我陪病人一同吃饭、散步、谈心,并开导新郎。最终患者痊愈,把我当知心朋友。

1972年我有幸被推荐进入西安医学院学习,并参加了试点班,学校高度重视我们的培养,特意抽调了多位富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为我们授课,包括内科谭一飞、妇科张蕴景、外科秦志端,以及儿科王敬安等老师。

在教学安排下,我们走出校门,前往扶风县医院开展临床试点班,真正实现了“一边上课,一边实践”。在那里,每天完成理论课程后,我们便立即进入医院病房参与查房、问诊、接管病人、书写病历等全套临床工作,这种从“实践中学习,再回归到书本”的模式,让我们得以亲眼见证并参与处理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甚至疑难杂症。看到疾病因及时的诊断和处理得到有效治疗,并获得患者的高度评价,我们深感学以致用的价值。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让每一位同学都获益匪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实习期间,我和李鸿光、李石虎被分配至凤翔柳林医院。有一天我值班时,接诊了一位主诉腹疼并伴有头晕的妇女。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我依据张老师所讲授的诊断宫外孕的五个关键条件,判断患者为宫外孕破裂,情况十分危急,我立即上报上级医师,并紧急将患者转送至县医院。因转诊及时,患者立即接受了手术止血,成功挽回了生命。事后,患者家属特意前来表达感激之情。

1975年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后,我又回到丹凤县工作了三年,因我爱人在西安工作,1979年调回西安市,进入西安市计划生育研究室工作,当时研究室设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我也随之在四院妇产科上班。四院妇产科历史悠久,这里患者络绎不绝,病种繁多,不乏来自西北五省的患者,一个月所见病例数,甚至超过我在基层一年所能遇到的。这样高强度的临床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我的业务成长,我也很快就成为医院的主力军。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计划生育是核心任务,下乡、跑农村的时间占据了大半的时间,西安周围关中地区的各个县、公社、村镇,我几乎都跑遍了。

记得1983年冬天,我下乡到周至县哑柏镇做手术,因为我爱人那时正出差在外,家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无人照料。我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给孩子做好早饭,等他们吃完上学去。我再把他们的午饭做好,放在炉子上,孩子回来自己吃完午饭(钥匙挂在脖子上)再赶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就等着我晚上下班从镇上赶回来做晚饭。

研究室工作留影

工作中,我参加并完成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工作,获科研成果三等奖,陕西省西安市计划生育不开刀手术“丁2胶黏堵手术一等成果奖”。

时光荏苒,转眼间毕业已50余载,回首往事,我始终难忘在母校学习期间老师对我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诲,他们无私的传授知识,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更培养了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的信念与传统。我深感欣慰的是,自己未曾辜负恩师们的期望。

我永远热爱我的母校,我永远怀念我曾经学习和生活的母校,那片曾经承载我青春、梦想与奋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