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回首五十载
李捷,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五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当指尖划过泛黄的照片,那些在西安医学院的晨钟暮鼓仍清晰如昨。197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沉寂后重焕生机,我有幸成为一名大学生,踩着春末的柳絮踏入这所承载着医学理想的校园,从此与1972级20班的同学们结下了跨越半世纪的情谊。
课堂里的追赶者
入学时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教室课桌前,坐着年龄相差好几岁的我们。有的同学带着田间的泥土气息,有的刚离开工厂的机床,文化基础的差异像一道无形的鸿沟。但老师总能用最通俗的方式拆解知识 ——讲解细胞结构时,用农田里的谷粒作比;解释血液循环时,拿灌溉渠的水流打比方。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学生,白天在课堂上奋笔疾书,夜晚就在教室和宿舍的昏黄灯光下补课,草稿纸堆成了小山,解剖图册的边角被翻得起了毛边。
田埂间的课堂
夏收的镰刀比手术刀先握热了我们的手掌。夏收时节的支农劳动,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记忆。清晨时分,全班同学扛着镰刀在麦田间列队,露水顺着裤脚浸透鞋袜。男生们割麦,汗流浃背也顾不上擦,腿被麦芒划得全是口子;女生们负责捆扎,手指被麦茬扎出血,就用手擦擦血迹继续干。那些在田埂上体会到的疾苦,恰恰成了我们学医最好的初心 ——见过农民弯腰劳作的艰辛,才更懂如何减轻他们的病痛。我们更深刻的意识到,“工农兵学员”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将工厂、农村、部队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医学知识相结合,转化为独特的行医本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延安路上的红色回响
延安拉练是我人生中最深刻的修行,更是一段让我心潮澎湃的特殊旅程。每天步行几十里山路,磨练的不只是我们的意志品质。要知道,这里是我入学前插队的地方,这片红色的土地早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熟悉的黄土高坡出现在视野里,当那一声声亲切的陕北方言传入耳中,和同学们重回红色革命圣地,再次追寻红色足迹,充分感悟革命精神,我为曾经在延安插过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舞台上的医学风采
在院学习期间,我担任医学院广播员,并以院文艺宣传队成员的身份参加陕西省大专院校文艺汇演。为了在汇演中展现出最佳状态,我们开启了艰苦的排练之旅。排练过程充满波折,却也乐趣十足。演出过程中,我们全身心投入。演出结束,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走下舞台的那一刻,我们眼眶湿润,彼此拥抱。这次文艺汇演,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我们向全省展示医学与工农兵群体紧密联系的机会,我们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医学魅力,成为了生动的“活教材”。

毕业五十载,难忘同学情。回首过往这几十年,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的变迁以及教育的进步,我的大学生活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依然会成为我们永远铭记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