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风雨五十载 感恩奋进路
严德华,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我出生在汉中南郑濂水河边的一个小山村,1972年,经过文化课测试,并由大队、乡政府推荐,最终经县里批准,我被西安医学院顺利录取。分配到1972级4班。

延安拉练活动(二排左一为作者)
那年暑假,我参加了前往延安的拉练活动。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每位同学都格外刻苦认真,当时正值教育改革时期,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课我们在校本部学习,而临床阶段则实行“开门办学“,半年在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学习,半年在洛川县医院实习。
我们还到乡下帮助农民抢收夏粮,当时所去的村庄大骨节病高发,当地麦子仅两尺左右高,收割全靠手拔,然后打成小捆,再用叉子叉到马车上,由于有村民受疾病影响体力有限,我便主动承担起往车上叉麦捆的活儿。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毕业留念(一排右二为作者)
1975年11月毕业后,我们这一届共有4人回到南郑县工作,我被分配到元坝区医院,其余3人则前往碑坝医院,这两所医院均位于米仓山深处,元坝距县城61公里,碑坝更达102公里,当时均无班车通行,只有运送木材的卡车往返,两地也都设有国营林场。
当时的元坝医院有二十名职工,其中大学生两名,设备仅有一台X光机,化验室可开展常规检验,设有门诊与住院部。平日除医疗工作外,职工还需集体到学堂梁参与抬田修地。1976年年底,元坝区委批准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1977年我被借调至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办公室共有三人,一名主任和两名干事,其中一人当时正在碑坝福成下乡驻队。日常工作中,我负责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写文件,自己油印,由主任协助翻页。除了办公室事务,我还常常前往学校和各单位宣讲计划生育政策。同年还带领20几名计划生育专干前往河北南宫县参观学习,回来后,政府依据学习经验采取了多项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县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由于成效显著,省上特别奖励县计生办一辆北京吉普车。
1978年,我在郭滩乡利民大队驻队一年,同年正式调入县卫生局工作。当时卫生局共有正、副局长及4名干事,我负责办公室工作兼任会计。1984年,经县委任命,我担任县卫生局副局长,随后被派往碑坝区参与整党工作,主要负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该项工作持续至1987年结束。
1993年底,原局长退休后,我主持县卫生局工作一年,次年,在担任副局长十一年之际,经县人大任命,我正式担任卫生局局长。当年,南郑县代表陕西省34个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通过了国家五部委组织的审评验收;先后有两个县级和六个中心卫生院被授予“二级甲等医院”和“一级甲等医院”;南郑县儿童计划免疫以乡为单位,实现了第三个85%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南郑县城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卫生局被评为全省医政和卫生信息工作先进局。1995年、1997年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年度综合工作先进部门。省上先后两次在我县召开防疫、妇幼、卫生院管理现场交流会。
自1981年汉中遭受特大洪水以来,我县5个乡(镇)卫生院被毁,重建开始。先后完成了县中医院改建;成立了县妇幼保健站;新建了县卫校和县药检所;恢复成立了县卫协会;新建了梁山中心卫生院。截止到上世纪末,先后有60余个卫生单位,改建或修建了房屋,部分中心卫生院还进行了二次扩建。县医院除修建了门诊、住院楼外,还修建了内科大楼。各单位均增添了较为先进的诊疗设备和卫生监督器材,13个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都有了救护保健车辆,农民看病和住院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全县卫生系统先后由多名高、中级人员调离,而学校分配的人员数量远不及调出的规模,为解决卫生队伍人员不足、骨干尤为缺乏这一问题,县里于1990和1991年连续招收两期职工,其中大部分为本系统职工子女,进入县卫校进行两年培训后,分配至乡(镇)卫生院工作。这样既解决了人员短缺问题,又解决了卫生系统职工子女就业。
1992年,经与西安医科大学协商,我们选拔了一批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有培养潜力的职工,前往西安医科大学进行为期三年的“代培“。县医院每年派出10名业务骨干赴一附院对口进修。同时一附院也先后分4批派遣共24名专家教授来我县讲学与技术指导。我们明确规定,各单位每年必须选派10%的业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提升。
县卫校当时达到A级办学水平,开设8个专业,最多时有5个班在校,多次被评为省级医学教育先进单位。1991年,受世卫组织委托,美国教授艾姆莱到卫校实地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这批经过系统培养的人才如今已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如王洪杰同学现担任南郑区人民医院院长,他们共同撑起了南郑卫生事业的这片天。
2002年,县政府进行机构改革,规定年满53周岁的正科级干部一律退居二线,当年我54岁,便过起了退休生活直至2008年正式退休。今年我77岁。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大多数同学都在基层,有的一直在乡镇卫生院干到退休,但我们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付出了青春年华,我们是欣慰的,也无怨无悔。
我们这一届共有5人在南郑,现健在的只有我和郭天兴。陈显清在碑坝待了一辈子,工作勤勤恳恳,外科技术也过硬,调他下山,他说山里缺人,去年因病离世。他的这种为山区人民健康服务,初心不改的坚守让人钦佩。另一人就是方彩兰,她是西安人,分配时跟洋县同学对换,后调入南郑县医院,1983年参加了省上举办的主治医师提高班,她对病人很好,敬业,勤于学习,医术过硬,在病人和单位口碑很好,后不幸患了癌症,我陪伴她10年后去世,中途做过3次手术,多次化疗,忍受了各种痛苦,为她的坚强生命力、坚韧的性格点赞,她是我的妻子,对她的离世我倍感无奈和痛心。对在患病期间给予大力帮助和关心的马秀群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还要特别感谢李鸿光同学,因工作关系,我们接触较多,我个人和家庭,都得到他很多关照、支持,他的才能、人品是我最为敬重的。
我是幸运的,能进入西安医学院学习,是我的幸运;在工作中得到那么多同志、同学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也是我的幸运;那么多同窗已然离世,与他们相比,能够健康地活着,同样是一种幸运。愿我们微笑面对未来,快乐度过每一天,共同见证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在毕业50周年之际,我满怀感恩之心,要对母校和老师,衷心的说一声,谢谢!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