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我的医学之路
2025年09月03日 01:12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我的医学之路

李丽君,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1972年4月下旬,在早春的寒风中,我乘敞篷卡车独自踏上了上大学的路。

来自黄土高原的我,看着西安医学院的校园如同花园。然而,又与花园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那是一种高等学府所独有的学术底蕴和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特殊气质。

我们的生活区由几栋坐北向南的宿舍楼组成,北面是一片麦田,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隔田相望。一条小马路之隔,便是绿树成荫的教学区。

初到学校时,最令我震惊的莫过于阶梯教室。记得第一次蹑手蹑脚地走进解北教室,映入眼帘的是宽大的层层叠叠的阶梯,整齐排列着铁架的课桌椅,日光灯将教室照的通明,着实壮观。我与阶梯教室一见钟情,从此我喜欢在这里上课和上自习。我的节假日几乎都是在阶梯教室里度过,在宽大的阶梯教室,常常找个靠窗位子,打开课本和笔记本后,便完全沉浸在学习中。

大学的气质或大学的灵魂,与大学的老师有关。我喜欢给我们上课的所有基础课老师。

英语系的邵循道教授给我们班教英语。记得开学不久的一次课堂上,邵老师看向我们时戴一副眼镜,当低头看教材时,在原有的眼镜上又“哐”的一声叠戴另一幅眼镜。心想邵老师一定学富五车,连眼镜也是两副。后来得知邵老师还是医学英语书的编者,就更增添了我的崇敬之情。从此,我喜欢上了英语课。心底也埋下了写书的梦想种子。如今,我能流利地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与外国专家教授无障碍地交流,并主编及参编多部著作,与当年邵老师的启蒙有关。。

我们班的生物化学老师是李同良教授,他长得像外国人。我的生物化学考试得分在90分以上,与李老师逻辑清晰地授课有极大的关系。至今,依然还能清晰地记得三羧酸循环、脂肪代谢等等。今日,我能熟练地应用降脂药,能理解英文阐述脂肪代谢及降脂药原理,这都得益于李老师当年为我打下的坚实基础。

解剖教研室孔祥云教授是一位干练的女老师,给我们上解剖大课,她授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她的授课风度,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说来惭愧,我的解剖课考得最差,仅80多分,至今记得考试前夜,在刺鼻的福尔马林味中翻检残损标本的狼狈,前臂肌群是我的短板,尽管考前复习,依然没有记熟它。

现在回忆,我喜欢几乎所有医科大学设置的基础课程。不仅学习老师加印的教材,而且收集课外书本来扩展知识。

记得学习药学课,无意间发现我班同学李克廷买了一本《乙型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有》译著,我借阅但忘记还书。正是受这本专业课本的启发,使得我日后编撰了第一本医学专著《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该书的出版,得益于同学艾润莲的帮助,她为我提供了出版社信息。书稿有幸被“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选中并出版。

西安医科大学基础部有诸多优秀的老师,不仅传授医学基础课,更多的是传授给我一种别具一格的人文气质。

我们这届共有4个大班,每个大班有5个小班。我所在的1大班由张老师负责管理,他常称赞我们班的壁报办得最好。那时,我与师随平同学共同负责办壁报。

在校期间,我被选中参加了校排球队。记得在一次比赛中我们赢得了高校女子排球队第四名,因体育学院不参与名次,所以我们顺理成章地成为季军。这是西安医学院首次获得比赛名次。

在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血液科实习,带我们的是韩老师,非常干练!一天,她让我们抽自己的血在玻璃片上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看周围血液图片。我将显微镜聚焦调好,视野下,所有的血细胞都是蓝色,与白血病差不多。我大脑“嗡”的一声,糟了,自己该不是得了白血病?急忙找来韩老师,她瞄了一眼轻轻地说“染色过重了”。这个乌龙让我印象深刻,4年多后,在西安医学院二附院轮转血液科,我进一步掌握了骨穿、染片及外周血和骨髓片的阅片能力,能初步独立地诊断常见血液病。

尽管大学生活短暂,然而,母校给予我的不仅是终生受益的医学知识、为毕业后自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是大学的人文底蕴深深地影响了我。


1972级2班毕业留念(二排左三为作者


1975年年底,我被分配到陕北绥德县医院工作,在这里,开启了我的临床内科生涯,在县医院内科医生的帮助下,不仅让我能处理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危重症,能初步判断心电图和胸片。

在毕业3年后,即1979年,我申请到第二附属医院学习临床知识。经考试录取,我回到大内科各个专业轮转学习, 约两年的扎扎实实内科再学习,我的临床知识有了质的飞跃,也与二附院老师建立了深厚情谊。两年后,我回到了绥德县并调入当时的榆林地区中心医院。

1996年,我获得了省公派自费赴澳大利亚的留学机会。通过几年学习,以及在母校奠定的扎实基础,促使我编撰了临床超声专著《床旁超声监测》。

1999年1月,毕业25年后、留学回国后不久,我回到了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04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去德国做访问学者一年,我已经以审视的眼光看待国外的临床医学,留意西方国家医疗制度体系的利弊,这些帮助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胸痛中心建设和医改。

回首我的学医经历,虽跌宕起伏,然不断超越自我。

我曾任二附院急诊科主任,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创建二附院综合ICU和急诊ICU。我将这段时间喻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乎没有在晚上9点以前回家,有时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连衣对付一宿。我曾任陕西省急诊质控中心主任、西安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为陕西省急诊编写了急诊质控手册。曾是校211建设的成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目前任国家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席,近十多年的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经历,几乎走遍了省内地市和县医院,负责评审和辅导胸痛中心建设。

作为一级主任医师(教授),我被医学部授予“名医”称号。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王宽诚”教学育人奖,培养了9名硕士研究生,带领急诊科获得校和省急诊精品课程奖励。个人分别获得院、校教学比赛奖励。

我始终以“文贵在朴实”为自律,撰写科研申请书和论文,包括SCI英文杂志刊登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重点科研资助。著书立说,主编及参编多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从西安医学院到西安医科大学,再到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这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一段见证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壮阔历程。在我的医学职业发展道路上,每一次的转变都深深感受到母校优良校风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