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五十载初心不改的医者路
焦富勇,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毕业50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深深铭刻在心。每当想起我的母校——西安医学院,总是思绪万千,心潮难平。
1972年的春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当我收到西安医学院的入学通知时,心情万分激动,然而,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最北端的神木县,几经碾转2天后才抵达西安。
从农村来到西安,第一次目睹大城市的繁花,我与所有1972级的同学们一样,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每分每秒,努力学习。从基础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到内、外、妇、儿各科临床课程,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特别是在学习解剖学时,我常思考临床现象背后的机理——例如,脑膜炎患者为何会出现曲颈项强直和抬腿体征?通过将解剖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我撰写了一篇短文,题为《脑膜炎时为什么出现颈强直和阳性屈颈试验(布鲁辛斯基氏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将这篇文章投往当时面向全国发行的《赤脚医生杂志》(原中级医刊)。令人欣喜的是,文章不仅被刊发,杂志还特意在显著位置标注了西安医学院学员的身份。
受此鼓励,我又撰写了第二篇《肝脏没有感觉神经,但是肝区为什么疼痛?》,该文也顺利发表。这两篇文章,都是在我尚未毕业之时开始撰写并得以发表的,它们是我早期探索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步。
这一切,都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由衷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教导,是他们为我奠定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也点燃了我对医学事业的热情与追求。
尽管今天我有幸获得了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医科大学荣誉院士、香港人文和自然科技研究院院士、瑞士前言儿科(Foritier in Pediatrics)免疫学专刊主编、美国过敏与免疫学杂志AMS川崎病专刊主编、埃及本哈医学杂志中国专刊主编、格鲁吉亚国际儿科杂志IJP主编、俄罗斯卫生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荣誉教授、埃及本哈大学荣誉教授兼客座教授身份;并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授予的终生贡献奖、西安交大一附院授予的特殊贡献奖;曾在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悉尼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达卡国际腹泻病研究中心(ICDDRB)、乌普萨拉大学、意大利罗马生物医学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研修学习。出版了13部医学专著(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6部,美国NV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社各一部);与16个国家及卫生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国内外中英文杂志发表了论文近200篇,55篇论文被PubMed收录;担任欧洲中医药中心(捷克)中方主席,上海合作组织医院合作联盟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教育部硕博士学位评审专家,世界人工意识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工意识协会主动医学委员会主委。“一带一路”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国际事务部部长,并曾任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特聘专家,等等。这些荣誉与职责,既是对我过往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母校培养、师长教诲的见证与延续。
2024年,我已年过七旬两次前往海拔高达4700—5200米的西藏那曲、日喀则等地为病患消除病痛。雅鲁藏布江曲曲弯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在拉萨通往日喀则列车上一名3岁藏族男童意识不清、口唇青紫、全身僵直、四肢抽动,我跪在地上抢救,直至该男童恢复呼吸。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一边帮助藏区患儿解除病痛,一边帮助当地医生工作。白天在艾玛乡义诊,深夜指导当地医生修改发表论文。曾提供四位藏族儿科医生的往返机票、食宿等费用,邀请他们来到西安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参加中华医学会信息导报编委会主办的解码中药—儿科论坛。

中华医学会信息导报编委会主办的解码中药—儿科论坛,右六为作者
川崎病是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但仍存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和糖皮质激素用药不规范等诸多问题。2021年,我牵头组织完成了中国儿童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应用的三部共识和两部指南,均被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发表并且被PubMed收录,其中不完全川崎病指南在英国儿科杂BMC Pediatr刊登。2023年该三部川崎病专家共识被欧洲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发表,向国际推广和介绍中国经验。并于2023年获“CJCP国际最具影响力的作者”的荣誉;2024年获中国精品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顶尖学者,其相关论文入选2024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集。川崎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发明专利,2024年川崎病家庭医护(世界图书出版社)获陕西省优秀科普著作奖。
我组织创建了中国川崎病网。主持欧亚5国川崎病合作协议签署。牵头建立全国首个川崎病人工智能大数据科研合作平台。在我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开辟了“川崎病专栏”。1998年主持召开西部川崎病国际会议,川崎富作先生率十余位日本专家来西安参会,并指导在我国西部开展川崎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研究成果在英国热带儿科学杂志(J Tropical Ped))发表。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关于川崎病4部著作,承担完成中日川崎病研究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国-意大利、中国-匈牙利政府间合作项目2项。
作为WHO临时顾问,2次应邀赴日内瓦世卫总部出席国际儿科会议,2次赴日内瓦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全球儿科儿保CIP共识大会。主持了中-格、中-蒙儿科会议,率团出访欧洲“一带一路”国家。2019年作为陕西省医药代表团副团长出访匈牙利、捷克、希腊。2019年以来4次出席土库曼斯坦国际科技创新大会,2次受到副总统的接见。获得尼泊尔儿科学会友谊贡献奖、土库曼斯坦科学院科学合作贡献奖、吉尔吉斯坦卫生部及独联体国家儿科学会特殊贡献勋章。此外还参与了由塔吉克斯坦卫生部组织的,北京等多地医生参加的远程会诊并应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的邀请,为大使馆工作人员做了以“如何少生病,怎样做好保健”为主题的科普报告并指导诊疗重症患者。我在布哈拉国际医学大会报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2024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召开的欧亚国际儿科大会报告。从2025年1月3日开始先后出席在迪拜、加德满都、日内瓦、阿斯塔纳、河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受到相关国家的重视。
2021年指导帮助俄罗斯卫生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在SCI杂志亚太临床营养学杂志Asia Pac JClin Mnr 2022.31。发表研究论文共计17页14900字。我为通讯作者。牵头中俄德3国合作川崎病研究论文在美国生物医学科学与研究杂志发表。我曾给世卫组织捐款10万元支持抗击病毒。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完成相关研究论文在国际热带医学杂志(IJTDH)发表,介绍中俄的抗疫经验。作为主编完成英文版国际抗疫研究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Anti-COVID-19 Pandemic一书在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出版,2023年被俄罗斯卫生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授予该中心第一位外籍荣誉教授。
50年匆匆而过,我们从未忘记母校的培育之恩,永远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份师恩,如灯长明,至今温暖着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