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回忆录
胡素芝,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1969年1月2日,我从沈阳市苏家屯区白清乡康家山村应征入伍,被分配到解放军西安办事处。在部队期间,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得到部队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1970年5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同期女兵连中第一批发展的党员。这份荣誉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时常告诫自己,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与期望,必须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工作。1971年3月8日,我与另外一位女战友被调至宝鸡市某部队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972年,经医院选拔推荐,我与战友张贵一同被保送至西安医学院学习。
到学校报到当天,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看到校园里到处都贴满了“热烈欢迎工农兵学员”的标语,处处洋溢着温暖而振奋的气氛。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接待老师们亲切热情,我对母校的热爱顿时油然而生。先到的同学主动帮我搬运行李,一直把我送到宿舍。
我们这批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是被选拔的优秀人员。思想积极,踊跃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但学员背景也非常特殊,年龄跨度较大。有的已成家生子,肩负家庭生活负担;学历更是参差不齐,有人刚念完初一,有人则高中毕业。还有几位在医疗岗位上已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这种差异无疑为教学带来了挑战。
当时,为尽快缓减医务人员短缺的局面,国家推行教育要改革,缩短学制。我们入学先集中补习了半年文化课,原五年制改为三年制:一年基础课、一年临床课、一年临床实习。刚开始上基础课时,我们的部分教材改编还未完成,用的是油印临时教材,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留精华。所有的同学都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上认真听讲,课后都抓紧一切时间复习。
各科的老师不仅授课认真,更像长辈一样关怀我们。英语教研室的秦老师是英语教材主编,50多岁了,生活俭朴,全心投入到教学,甚至利用周末时间到宿舍为生病缺课的同学补课;生化田老师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易懂,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糖老师”;公共卫生课实习需要远行至十几里外的工厂,我因脚伤行走困难,李刚老师便骑自行车载我同行,这份温暖令我终生难忘。
临床课实习期间,老师都手把手带教,一发现典型病例立即召集大家现场讲解。在妇产科,曹老师带我们查房时,查到一个妇科病人,他仔细教我们如何辨别患者是否细菌感染,在场同学都非常敬佩曹老师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政治课张老师每次上大课,讲党史都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每堂课都鸦雀无声,也没有一个人打瞌睡。每次下课铃响大家仍意犹未尽。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深化了我们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也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同学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屈延英,她学习方法独特,每次听完课都要认真总结,把课程的精华内容归纳出清晰的条条框架和箭头符号笔记。便于理解和记忆。并无私分享给班里的每一位同学。至今她每天仍在班级和年级微信群里传递正能量,转发国内外新闻、医学前沿知识等,始终以热情激励着同窗。
我们班还有一位同学,名叫焦富勇。他在大家印象中虽不多言,却始终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学业。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入学第二年,他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们班较早入党的同学之一。
毕业前夕,在许多同学希望留校或设法留在城市工作的时候,焦富勇同学却主动向学校申请返回陕北农村,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那时正值落实国家政策,号召医务工作者深入农村、服务基层。学校不仅批准了焦福勇的申请,还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表彰他,并奖励他1台X光机,支持他开展农村医疗工作。
回到陕北后,他勤勤恳恳的为患者服务,并发表了很多篇学术论文,获得省、市级的表彰。多年后他被调至陕西省儿童医院工作,在承担院长行政职责的同时,他始终坚持科研和临床并重,带领医院的团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经常组织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焦富勇同学不仅是我们15班的骄傲,更是我们这届学员的佼佼者。

1972级15班毕业留念(二排左四为作者)
毕业后,我回到原单位宝鸡某部队医院。被分配至检验科工作。虽然我内心更向往临床一线,但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我院院长非常重视辅诊科室建设,认为只有辅助科室水平提升,临床科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检验科和放射科多由临床专业本科毕业生担任。
随后,医院派我到当时的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进修两年。1978年7月学成归院后,我立即参加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医疗队,为高原部队官兵和藏族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并多次参加抢险救灾任务。由于工作出色,我受到医院的多次嘉奖,并评为兰州军区“十佳标兵”。
在部队工作近20年。因父亲和大弟相继病故,母亲希望我转业回沈。五年后,我回到苏家屯区中心医院(沈阳市第11人民医院)工作,并担任检验科主任。
在医院工作期间,我带领全科29名同志开展了全面临床检验项目,不仅极大支持了临床诊断,也为医院带来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我常年坚持替各室临时有病和临时有事的同志顶班,我经常给全科同志结合临床讲解有关检验科的理论知识,手把手教大家各项操作。尤其是血液病,骨髓图片形态学的诊断,组织化学染色等鉴别诊断。为临床科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也吸引了周边县市医院的血液病患者来我院就诊或会诊。自我到任以来,参加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检验质量控制,每年考核都是优秀,曾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得到了上级肯定。
我个人获评主任检验师(正高级职称),多年被聘为省市检验协会委员。科室连年被评为医院的先进科室,我也屡获“先进科主任“称号。直至70岁,我仍被返聘工作。
回首过往,我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与成绩,无不得益于母校的精心培育和老师的的谆谆教诲,以及同学们的真诚帮助。转眼间,我们1972级学子毕业已整整50周年。大学岁月至今仍常在我脑海中浮现,那些求知若渴、携手共进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