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寻访】张冶文:随遇而安,无处不可安放的“缘”
2022年03月09日 20:21 

张冶文:随遇而安,无处不可安放的“缘”

作者:王泽涛,2020级能动专业

张冶文,1977—1988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绝缘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9—1995年为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学学院博士后与研究人员。1996年6月起在同济大学物理系任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2002年主管物理系工作。2012年起任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曾任中国电工技术委员会工程电介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委会常务理事、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IEC TC-112中国代表、IEEE DEI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委员、CIGRE SC-D1中国代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西安交大分会副会长等。

张治文长期从事电气绝缘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固体电介质中的空间电荷的测量、固体电介质中的空间电荷对电介质材料的介电性能(如击穿场强等)的影响的研究贯穿他的研究主线。他担任IEC-TC112中国代表,获两次IEC1906奖,负责制定的空间电荷压力波法测量的标准成为电气绝缘领域中第一项由我国提出的IEC标准。

学习的路就是上山的路

中学毕业后,十九岁的张冶文离家来到天目山脚下一个开门见山、名叫“大有”的小山村插队落户,在这里开启了他的知青岁月。刚到生产队时,张冶文体力不足,经验也不足,由于当时生产队只有他一名知青,所以各种事情都需要自己琢磨学习。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很多生产技能:种菜、爬电线杆修理故障、甚至在高考结束后还被安排去丈量土地。他与隔壁村的知青对照油印的小册子,用水准仪测量了两个小山包与一片小山沟,用算盘计算并规划出平整那一片土地的施工方法,这在那时是很不容易的。秋收晒粮是个力气活,张冶文最开始每次搬运的谷子都比别人少,但村民们为了照顾他,算工分时总给他多算几分,他得知以后,主动要求将他的工分减下来,按实际计算。一段时间之后,他搬运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村民们又主动将工分涨回原来的标准,一年下来张冶文的工分竟然达到了令人震惊的4000分,基本上与一个农村的壮劳力持平,这在知青中是很少见的。张冶文回忆起这几年的插队岁月,虽然在山上吃过渗入了雨水的冷饭,柴火要上山砍了背下来,但记忆中没觉得过得那么苦,反而觉得很充实,又很有收获。学会各种技能,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但大学梦始终萦绕在张冶文的心头,1977年秋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让他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好在参加生产劳动的这几年中也没有放下过书本,所以启动复习、准备参加高考也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1978年2月底,张冶文收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得知自己被录取到电气绝缘技术专业。那时候,他一是不知道西安交通大学,二是不知道电气绝缘专业是什么。更麻烦的是,收到这份书面通知的第二天,就是开学报到的最后一天。张冶文不想放弃这个上大学的机会,他连忙着手处理系列的繁杂事务,包括办各种手续,当年在山村办手续特别耗时间,办事基本靠腿,需要步行到几个不同的地方,往往是几天才能办妥一件事情。例如,需要用板车拖上自己半年的口粮去十几里地之外的粮管所,将粮食卖给国家,才能换来粮票,然后才能够转粮油关系并换成全国粮票。需要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县城办理转团组织关系的手续,需要去另外一个几十里地之外的区政府所在地办理允许转运家具的证明。在忙完这些后,他发了一封电报向学校说明情况后开始赶往交大报到,但按时报到对于他来说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到达交大的时候,学校安排的新生接待工作早已结束,因是半夜,张冶文只能独自一人想办法来到学校。传达室的师傅热情地接待了他,放置好行李,让他在长椅上休息,这一举动在寒夜里让他倍感温暖。最后他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报名工作,并顺利参加了分班考试。凭借着优秀的数学和英语功底,他被分到了“快班”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学校里的伙食只能维持温饱,做练习用的草稿本也很难买到,只有印刷厂送来的窄纸条可以勉强拿来用用。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和生活,“我们没有人觉得苦,我也一样,课排得很满,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张冶文说道,他在大学时期迸发出对学习的热情是现在当今的学生所无法想象的,因为他明白只有拼命学习才能改变生活,所以他在大学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也让他受用一生。

他觉得“潜心做下去,选择什么专业都没关系”,即便当初入学的时候他完全不了解电气绝缘专业是什么,但在那段艰苦的时光,他始终瞄准一个方向前进,学习对他来说,“同样是一条上山的路”,是终生事业的起点。他说,电气绝缘专业是他随机碰上的专业,完全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可是一不留神,也成了电气绝缘领域的世界级专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

纵观张冶文的学习经历,不得不慨叹他的稳定与踏实,也许正是这些品质让他的人生变得成功且杰出。

在本科毕业后,张冶文选择继续在西安交大攻读硕士与博士,可能是性格使然,他每来到一个地方,便将身心都扎根于那里,脚踏实地地做好应该做的事,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笑称这是一种“惰性”,但显而易见的是,他的稳定与踏实为他能潜心做研究提供了保障。人们总说“树挪死,人挪活”,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总是想要去改变的人是难以专注于一件事的,唯有潜心做一件事才有可能登峰造极境。我们不该畏惧改变,但绝不能变得浮躁而难以专注于手头的事。正如专家评价交大的话:“西安交大是一所能在浮躁世界中放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地方”,我们也该让自己的心灵成为浮躁世界中能放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地方,踏踏实实地做好该做的事。张冶文是西安交通大学刘耀南教授指导的第二名博士生,他一直非常怀念当年在刘耀南教授指导下高度专注的研究经历。

在张冶文博士毕业之后,受当时社会环境所限,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后,在一次会议上,张冶文偶遇了在他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中使用过的一种方法的创始人(这种方法在国内从来没有先例,在当时的环境,需要全靠自己理解其中的原理与实验技术),并得到了他的高度欣赏,因此得到去法国深造的机会。六年后张冶文选择回国并在同济大学任职,继续在学校这片知识的园林上躬耕笃行,直至退休。

在他一生的学术道路上,因时机巧合进入了电气绝缘领域,而且这也成就了他一生无处不可安放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