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便条”
作者:付登华,1961级绝缘专业
十多年前,年届古稀的我准备告别企业管理生涯,开启“以文养老”的模式,圆自己 “先工后文”的人生梦。在盘点岁月,清理资料时,从一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红岩日记》本里面翻出了两张“便条”。红底黑字“便条”是母校学生会发给我的《聘请书》:
聘请书
兹聘请您担任学生会宣传部“星火报”编辑工作,希望您积极主动地工作。
此聘
付登华同学
学生会宣传部
63年10月
白底蓝字“便条”是母校电机系团工委、系工委发给绝缘12班团支部、班委会再转交我的《聘请书》。内容是:
聘请书
绝缘12团支部、班委会:经研究,特骋请你班付登华同学为我系工委宣传部编辑。希转告该同学并协助其工作为盼!
电机系团工委、系工委
1963年10月14日
如今,“聘书”“请柬”“证书”一类的文化用品制作精良,有的堪称工艺品;我这两张60年前的聘请书只是油印的“便条”,姓名是用钢笔填上去的,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两张“便条”勾起了我的怀念与回忆:怀念同样有两张“便条”的葛正言同学,回忆当年我们在母校办报的激情岁月。
葛正言是我们绝缘12班公认的才女,17岁考进西安交大,按今天的时髦称谓应该叫“学霸”。她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外语尤其突出,用英文写家信,全大班第一外语结业考试中,唯有她的英语达到免修标准,她选修了第二外语德语,随后又自修日语……
1961年进入西安交大不久,我和葛正言都成为学校和系里的通讯员。一年后,班里创办墙报《航标》,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的葛正言请我兼任编委,随后我们一起被聘请为校、系两级黑板报的编辑,从此成了办报的伙伴。葛正言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雷锋的机会、“为人民服务”的平台。须知,从小喜欢文创的我,彼时既不是共青团员更不是共产党员,只是一个充满革命热情,争取入团却一直在路上的“积极分子”。
葛正言文思敏捷,提笔成章,往往我还在构思,她已经洋洋洒洒挥就一大篇文章;她也是公认的好抄写手: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样样都漂亮,且有自已的风格。办报中,我一直以她为标杆,向她看齐。
一句话,我佩服葛正言!她呢,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穿戴精细得体。对我这个剃光头、打赤足的“土包子”,她除了偶尔用上海腔模仿几句我们的四川话找乐子外,日常没有丝毫的轻贱。我们的合作精诚而愉快。
电机系的《战斗》报在八、九宿舍转角处的阅报亭旁。两年里,我们编辑出版了多少期已经记不得了。和我们一起参与出版的同学先后有美工组:电制04班张林初、工企81班刘冀虎;抄写组:电制11班姜怀远、电制05班胡仲昆、电制02班王鹤呜、工企92班许瑞华和我们绝缘12班的康忠濂。除了康忠濂,其他人都比我们年级高,交大学生进入大四、大五要到校外参加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不能再参与办报了。报友们曾自豪地谑称:板报像铁打的营盘,我们是流水的兵!
学校的《星火》报栏在学生大食堂外朝北正对着东梧桐道,比电机系的《战斗》报栏长一倍以上,十分气派。葛正言和我编排出版了多少期也记不清楚了。总编辑是学生会宣传部长高压11班李丹彦,还有两个出版组轮流负责美工和抄写。
无论是《战斗》报或是《星火》报,每次编辑排版好以后,我和葛正言都要参与抄写、美化,直到通栏全面审查无虞才敢宣布收兵,常常搞得很晚。
当年没有手机令人沉醉埋头,黑板报极有吸引力,每次出版,我们的身后都聚集了不少先睹为快的读者,每每听到他们的赞扬声,我心里都会生发出将军凯旋般的豪情。凝心聚力办板报,交大校园留芳华。累,值得!
1965年8月24日至1966年3月29日,整整七个多月时间,我们离开交大校园到渭南地区临渭县田市公社(现渭南市临渭区田市镇)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此告别了系里的《战斗》报和学校的《星火》报。
我把两张“便条”的文字收录进回忆录《风雨春秋》,成为五年大学生活的一页;两张“便条”如今藏身何处?遗憾,已随记忆而去。
难忘母校西安交大!
2022.3.12于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