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 我的从医之路
2025年09月03日 18:22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 我的从医之路

李芬,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我是西安医学院1972级2班的李芬,值此毕业50周年之际,向母校汇报自己成长的历程,在写我的汇报之前,拜读了部分同学写的“岁月回眸”“毕业点滴回忆”“我的大学梦”“我的眼科之路”“七五级学员回忆录”“医者初心五十载 杏林筑梦正当时”等佳作,感慨万千!看到同学们的写作功底,迟迟不敢动笔,马欣同学为这次毕业50周年纪念栏目热情服务,多次电话催促,让人感动!

感动之余又联想到我们毕业30周年、40周年庆典时相聚的美好时光,难以忘怀!特别是毕业40周年的庆典会,是4班的刘家全同学承办并且印制了毕业40周年纪念册,收集了我们学生时代的珍贵照片和足迹,以及20个班同学的联系信息,记载了美好的点点滴滴,留下了美好的印记,是我们72级历史性的回忆录,值得珍藏!我一直将纪念册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看到同学们,同学情谊地久天长!


1972级2班毕业40周年庆典大会合影(一排左二为作者)

回想自己从医之路,特别感恩母校和老师的栽培,在此,也与同学们分享毕业50年,站在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从医收获。

我与妇产科的结缘是我的实习经历,实习时非常有幸师从西安交大一附院妇产科创始人王秉正老师,她是我国知名的妇产科专家,1945年就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全国及陕西省的“三八红旗手”,王秉正教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医务人员。她不仅医术精湛,更以“一心为患者”“将患者当亲人”的崇高品德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铭记至今,毕业后,我留校工作,正是得益于她的建议,我才进入一附院妇产科,从此开启了我守护妇女健康的从医之路。

留在一附院妇产科工作后,我严格按照科室培养计划要求自己,当时科主任王秉正老师鼓励我多参与实践,我周末无论是否值班,只要病房缺人手就主动补上,节假日更是如此,因此毕业五年里,我没有享受过探亲假,家人也特别支持我多学习知识,把工作做好。

担任住院总医师期间,父亲不幸去世,家人却瞒着我,担心影响我的工作。那时住院总医师需24小时吃住在病房,仅周六晚上回家,周日晚上就必须返回。常规每个医生任一轮住院总,但我承担了二轮,因当时科室人员安排困难,虽然过程艰辛,但也让我获得了更多提升医疗技术的机会。

医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而人体比任何精密仪器都更为复杂,没有人能保证对每位患者、每种疾病都能做出完全准确和完美的诊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对于医生来说,除了善于沟通和关心病人之外,不断提高医术,同样是医者责任心的深刻体现。

妇产科的病人病情都很急,在众多急诊病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1988年抢救的一例25岁宫外孕大出血患者。那天晚上,我会诊了一个25岁的小学教师,她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已持续一天,此前在当地被误诊为胃肠疾病,用药后病情越来越严重,被送至我院急诊科时,已休克近10个小时,出现呼吸衰竭,生命垂危,我诊断为宫外孕腹腔大出血,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失去生命,这个病往往会导致上万毫升出血量,很多病人在送医途中就不治身亡。

考虑到如果再把病人转运至病房手术室,极有可能在搬动过程中生命不保。在危急情况下,我大胆地决定在门诊进行紧急手术。请示上级后,院方立即就地展开以妇产科为主,相关科室配合的抢救工作。

当时医院的门诊条件非常简陋,急诊病床之间仅以屏风相隔。根本无法达到手术室的洁净条件。这台手术就像是在战争年代一样,现在想到当时的场景,心有余悸,手术完成了但病人能不能恢复还是未知。从凌晨1点一直到次日10点,经过一晚上的紧急施救,病人的大出血被止住,血压逐渐上升,我和同事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那一刻我未曾犹豫是否该承担手术失败的责任,心理想着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尝试。病人痊愈出院后,《陕西日报》给予特别报道。我体会到医生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

隨着医学的发展,预防保健医学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妇幼专业在联合国儿金会、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卫生部在北京、上海、同济、西安等6所部属医科大学设立了妇幼专业。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新创举,有效弥合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裂痕。

37999

张蕴璟教授筹建了妇幼卫生专业,当时她是妇产科和妇幼系主任,1992年,我承担妇幼系工作(2000年妇幼系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妇幼中心),师从张蕴璟教授,她是一位厚德尚医、精勤育人、敬业奉献的好老师,在她的培养指导和影响下,我2002年带领团队率先在一附院推行临床和保健及科研相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创建了“更年期保健、优生遗传”特色门诊,填补了西北综合医院的空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特色。

我参加卫健委多个指南的编写。主编的《社区更年期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在全国15个省进行培训,获得了评估高分,受到《健康报》报道;2020年更年期门诊获得国家级建设单位挂牌,规范了更年期疾病的诊治;同时承担了陕西省政府挂牌的“陕西省遗传病诊断中心”工作;2019年撰写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妇幼健康发展概述”一文被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选登。2019年荣获“国之名医”称号。

41F5

张蕴璟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为了医学专业的发展,还要把临床与科研做好,在她的指导和影响下,我多年致力于宫内感染与优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带领研究生坚持10多年在秦巴山区进行弱智儿童成因的研究以及妇女健康服务的临床研究,2008年被美国CDC邀请参加“全球宫内巨细胞病毒感染大会”,并进行交流。在全国进行了多次相关讲座,接受院外相关病人的会诊。在承担了联合国儿基会四川地震灾后妇女儿童重建项目时,完成了灾区上千名孕产妇和儿童的调查工作,为卫生部提供了相应的数据。 同时争取到国内外10多个科研项目支持,主编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优生学》。

作为国家卫健委妇幼项目、国务院妇儿工委智库专家组成员,我积极承担政府及国家卫健委相关的公益医疗任务,负责部分省市的 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培训及督导工作,及“降消项目”,并承担国务院淮河流域出生缺陷项目的督导。每年在全国做“有关出生缺陷的学术报告”3—5次。2022年荣获“陕西省三秦最美女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今年是我们毕业50周年,回想起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导,特别是妇产科的王秉正、张蕴璟、曹缵孙、吴蔼茹、张思真、孙毅贞、王文英、金丽泉、刘惠喜等妇产科老一辈老师,她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受到医务人员尊敬和爱戴。她们不单是教我精细的医疗技术,更是教我当一个医生要有仁心、有技术、有担当,毕生受益。

我从医的收获被纳入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创业巾帼谱新传人》一书中。我愿继续不忘初心,发挥余热,为妇女健康做出应有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