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校友建功立业风采】杨华清:为患者在牵骨正畸之路上重塑健康坦途
2022年05月11日 15:56 

【校友建功立业风采】

杨华清:为患者在牵骨正畸之路上重塑健康坦途

内容来源:中国网

杨华清,2008年取得西安交通大学外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中心骨科主任与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中国肢残矫形专家,中国ilizarov技术主任委员,全国马蹄内翻足专业带头人。2022年其带领的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一康复中心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202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杨华清创新工作室”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9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被授予市级“杨华清创新工作室”;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开拓创新牵骨正畸康复治疗技术

杨华清在医疗一线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肢体畸形与残疾的矫形与康复治疗,擅长微创骨外固定肢体矫形技术与肌骨康复治疗技术。从2006年起就牵头建立了专业的肢残矫治团队,将骨外固定技术与现代四维相矫正固定技术相结合,治疗各种复杂下肢畸形;利用微创骨再生技术治疗疑难骨不连、大段骨缺损,根据牵张成骨原理,通过持续性的生理应力刺激促进骨愈合,提供骨断端持续加压,不用植骨即可治愈,解决了传统骨不连、骨缺损治疗面临的难题;设计了系列骨延长的治疗方法,根据组织再生理论,应用骨外固定技术使肢体同步动态延长,重建肢体功能。在致力于肢体矫形手术技术创新和器械改良发明的同时,杨华清创新性提出了肌骨加速康复理念和诊疗技术,极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复发率,缩短了治疗周期。

治疗马蹄内翻足,“早”是康复良药

杨华清作为矫形与康复治疗的专家,在马蹄内翻足的治疗与康复领域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着。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高复发、高致残的肢体畸形,先天性发病率约为1%,患者脚心上翻,脚踝、脚背着地,只能短暂行走,每走一步,都十分痛苦。这种病如不及早治疗,将逐渐发展为重度下肢畸形,进而导致严重残疾。据估算,我国有马蹄内翻足患者上百万,其中1/3为儿童。近些年,虽然新生儿马蹄内翻足发病率在逐渐降低,但因外伤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的后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则日益增多。

杨华清将马蹄内翻足患者病情的发展比作盖楼房的过程,“有问题的脚相当于地基打歪了,最后整个楼都会是歪的。类似的,一旦脚歪了,不及时矫正,整个身体将会处于失衡的状态,引发一系列并发问题。”杨华清介绍说,“因此马蹄内翻足的治疗不外乎一个‘早’字。”杨华清告诉记者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而言,出生6个月之内是马蹄内翻足治疗的最佳时期,超过6个月后,治疗难度会提高,如果超过4岁,就需要用手术进行治疗,到了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则可能要进行截骨手术。

而针对后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治疗关口也要不断前移。在治疗时就要更加关注患者发生肢体畸形的倾向,通过将临床与康复紧密结合,在畸形还未出现时就让患者佩戴矫形支具,并进行康复训练,将残疾的可能扼杀在摇篮之中。“即使已经出现畸形,只要发现及时,其骨骼仍未变形,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术也可以治愈和预防残疾。” 杨华清补充道。

康复之路长期坚持的“大工程”

在杨华清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大小不一的五颜六色的塑料靴子——马蹄内翻足患者矫正支具。经过手术和矫正治疗后,患者一般还要戴三个月的矫正支具,并要通过仪器进行肌肉的收缩和诱导康复训练,后续还要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包括手法按摩和主动运动训练等,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大工程”。 杨华清说,医院的矫正、手术治疗仅仅是整个康复过程里的“药引”,能否恢复关键还要看后期的随访和康复锻炼是否能跟上。一般来说,女孩要随访到16岁,男孩则要到18岁。而对于成人来说,一般也要随访3—5年。如果对疾病没有进行持续的康复训练跟进,也会引起复发。

杨华清认为,真正的康复理念,不只局限于矫正外形,而是让患者在现有的状况下通过微创手术或小的干预,达到自身的功能需求。未来的残疾康复应该朝着早期预康复和全周期康复以及个体化康复三个方向发展。

甘于奉献,深入基层行医治病

由于肢体残疾的患者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当地的医疗条件较差,很多患者生病后都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根本不知道这种疾病是可以治疗的。为了让更多患者可以康复,杨华清走出病房,2017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利用休息时间先后30余次奔走于青海、云南、贵州等地的偏远山区,一边为当地患者进行义诊手术,一边传播医学技术。

杨华清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骨关节疾病和肢残发病率高的实际情况,创新设计了“微创骨外固定肢体再生控制技术”与“肌骨加速康复治疗技术”,并应用这些创新技术累计救治病患3000余例,其中手术治疗300余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贫困艰苦地区患者节约了大量的治疗费用,使众多肢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重拾了生活信心,积极回馈社会,同时有效避免了肢残患者因残致贫、因残返贫,实现健康扶贫。

荣誉之下不改的医者初心

努力让杨华清收获无数荣誉,自2015年获得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提名奖和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开始,几乎每年都会有荣誉加身,202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他还作为矫形骨科与肌骨康复医生代表被授予北京市第三批“冰雪运动推广大使”的称号以及受邀担任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手。然而荣誉并没有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坚持不懈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创新工作中,杨华清曾先后承担或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近10项,获省部级及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次,获20余项国家专利。杨华清带领团队创新设计的“微创系统化治疗肢体畸形”的系列治疗方法,累计救治肢残患者2万余例,使众多的肢体残疾患者恢复了肢体功能,得到了患者好评和同行认可。

“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疾病’是我们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每一个患者可以健康行走的时候,都是我最具成就感的时刻。在中国,马蹄内翻足患者或有上百万,如果从现在一直干到退休,我还能做上5000多台手术。”杨华清这样说。

(原文刊载于中国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来源链接: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DJAR5NBB.html

文字:校友部

图片:校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