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寻访】张海龙:“塑料光纤”产业化的践行者
2022年03月07日 18:14 

张海龙:“塑料光纤”产业化的践行者

作者:陈元涛,2020级经济统计学专业

张海龙,200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四川汇源光通信有限公司,参与塑料光纤项目研发。2005年,由项目组成立四川汇源塑料光纤有限公司,现任公司副总经理、主要技术负责人,2020年获得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

幼年经历:耕读传家改变命运

张海龙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天塘乡林家牌村,村庄处于莽山的群山之中,除了地理环境恶劣,更是交通不便。在这个偏远的村落里,尽管村民的思想相较于城镇偏保守落后,且文化程度不高,家家户户还在为生计而发愁,但是张氏族人却秉持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祠堂的牌匾上刻着“遗经裕后”“人才是金”“百忍传家”等字样激励后人。

童年的张海龙家庭条件艰苦,家中有四兄妹,仅靠父亲和母亲务农、养牲畜给家里带来微薄收入,作为老大,他在放学回家后不仅要帮助家里干农活,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以减轻父母的压力。但无论家里环境有多么困难,父母都要求孩子再穷也要认真读书。

在他的家族中,爷爷、大伯、叔叔都是教师,有着“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家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对学习求知的热爱,这些促使他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越走越远,从农村一路走向大城市,从乡里小学一路考进西安交大,实现了“鲤鱼跃龙门”的飞跃。基于早年的经历,他特别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鼓励青年人要多读书,因为读书能长智慧,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交大青春:精勤求学追求真理

“以前不太懂志愿,对专业的认识不太足。填志愿时也没有太多考虑,只是发现村里有一个小型水电站,电站的工作人员看起来挺神气,于是想着报考电气学院。”当问起选择电气专业的原因时,张海龙笑着谈道。当年的信息渠道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获得,尽管如此,他依旧热爱自己的专业。说到校园生活,他回忆道“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泡图书馆,那时同学对学习充满激情,冬天去图书馆上自习经常要排队,很多自习室,晚上去晚了都找不到位置。”

当时的西安交大治学严谨,学风浓厚,素来有“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所谓起点高、基础厚,我的理解是课程难度大、跨度大,我们电气学院有一门课程是《数学物理方法》,这是一门难度和跨度极大的课,我们那一年各班不及格的都接近三分之一了。”他表示在交大学习,如果要保持不挂科并且取得优异成绩,唯有在学习上努力再努力。

在大学四年间,张海龙对指导自己毕业设计、绝缘教研室的徐传骧教授印象尤为深刻。“徐教授在强电这方面的造诣很深,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教授六十多岁时,还主动参与了塑料光纤的项目,这个在当时来看更多是化工的知识,与他的专业领域并不相符,可还不断创新,去尝试新的课题方向。”他对徐教授渊博的知识和勇于创新、一心钻研的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

工作生涯:做精益求精的工程师

张海龙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塑料光纤的研究,为了学以致用,为了中国塑料光纤产业的发展,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毕业后的他因四川汇源光通信与交大绝缘教研室合作的塑料光纤项目入职该公司,继续从事塑料光纤研发工作。当时实验产品已经初有成效,需要逐渐进入产业化。在他和其他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于2003年成功研发国内首家塑料光纤共挤生产线,实现了低损耗塑料光纤的产业化生产,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衰减≤0.4dB/m,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了2005年,由该项目成立了四川汇源塑料光纤有限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研发水平、稳定的产品质量、丰富的产品系列、高效的销售服务,将市场扩展到全国所有省市区以及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塑料光纤行业的开拓者与技术引领者。由于卓越的学术水平和突出的技术贡献,他被邀请参与制定“通信用塑料光纤”国家行业标准,是国家科技部“低损耗塑料光纤”科技攻关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

从科研小白转变为资深研究员,他说:“刚走出校园,投入工作,这个过程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典型的诸如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撰写。回想起来,自己写的第一份可行性报告显得太幼稚了。学校到工作胜任的转变要经历很漫长的过程,学校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知识体系或思维方法,而工作技能是操作实践,需要通过一定数量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接触新知识,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积累工作经验,努力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正如张海龙所说的那样,在实践工作中,他除了强化学习塑料光纤有关理论知识外,还积极学习塑料加工、塑料机械以及模具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使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在项目研究中,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不断完善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塑料光纤的技术性能指标,开发新产品,并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公司知识产权。

通过勤学习、勤研究、勤工作,并注重结合市场需求,他开发出了一系列经久畅销的产品,累计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达30项之多。其中,张海龙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参与的“可具色条标识的耐热塑料光纤光缆研制”项目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可具色条标识的耐热塑料光纤光缆研制”项目获得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可具色条标识的耐热塑料光纤光缆研制”项目获得崇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项目第三完成人参与的“工业智能用10MBd塑料光纤通信链路”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的鉴定;“塑料光纤产业化项目”分别获得成都市和崇州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百廿交大,山高水长,每一个从西安交大走出去的人都会在内心留下深深的交大情怀。“交大是工程师的摇篮,我也不例外,工作后一直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专注于塑料光纤的研发,专注于塑料光纤性能的提升,专注于相关新产品的开发。西安交大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工作后一直促使我前进的精神动力。”他激动地讲述着交大带给自己的影响。

情系交大:饮水思源牵挂母校

毕业20年后,张海龙与其他校友曾在2021年回访母校。关于这次返校,他深深地感慨了交大的剧变,并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寄予了期待与赞许,他回忆说“我当时入校时,宿舍还没有暖气,除东操场外,很多操场还是泥地操场,雨天泥泞不堪,晴天灰尘漫天,但感觉教学楼很有时代感,钱学森图书馆和宪梓堂比较新颖气派。现在,教学楼内添置了仪器设备,林荫道上增加了绿化设施,宿舍和校园生活更加丰富。而且,创新港的建成对开阔学生的眼界有很大帮助,它邀请了很多企业与学校进行联合培养、合作新项目,希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挥重大作用。”一字一句中都饱含学子对母校的爱,他还嘱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条件。

问及对交大建设的建议时,他总结了三点:课程实行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全面推进第二学位,进一步体现基础厚;工科生要加强人文学科、管理学科及营销学科的学习,提高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营销能力;学校在“宽口径、重基础”的教育模式上,兼顾广和专,适当提高专业深度。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会忘记母校对自己辛勤的栽培。饮水思源,无论未来走到哪里,身上都有交大深深的印记,那是我们一往无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