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刚:“骨灰级”学长的“浴血奋斗”史
作者:化工学院2015级学生 顾妍
杨晓刚,200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9年6月更新)
求学经历回顾篇
回顾四年的大学,令杨晓刚学长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交大严谨的学风、校风,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扎实的学科基础。即使面对当时并不完善的设施条件,较为欠缺的师资力量,交大学子也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用教学楼晚自习通明的灯火照亮自己前进的路。这也正印证了交大的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而在西交大的诸多老师中,杨晓刚学长脱口而出:“张连军。”这位张辅导员尽职尽责,用严格的纪律约束着他们,使他们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的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同于其他的同学,杨晓刚学长迫不及待地走出大学这个象牙塔,更早的接触社会。他当过家教,拉过赞助,卖过软盘,多方面的经验共同推动了他的成长。
事业发展感悟篇
从2000年到2006年,杨晓刚学长先是进了工商银行,成为了一名编制内的职员。而就当所有人都可以预见他将来的人生时,他却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去上海做与专业相关不大的销售,开了一家贸易公司,最终在2006年与他人合作成立了常州克劳诺斯特种轴承制造有限公司。2009年,恰逢金融危机,许多工厂都恨不得卖掉机床以弥补损失,他却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热处理技术,为国内大规模上市公司提供轴承解决方案并批量配套。他坦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后来从事的工作并不对口,但大学四年的生活改变了他的气质,教会了他认真与执着。人生路上,成功并不难,关键是坚持下去,面对困难要学会反思自身,遇到困难要学会正面解决。正是对人生的不甘与挑战,才造就了未来的了无遗憾。
正如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短短半年,我们从高中来到大学,虽然生理上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但是心理上却属于高四的阶段。幸运的是,在学校,我们有老师、学长,能够给自己很多的指导,有辅导员和学校的安排,照做就行。同学和同学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勾心斗角也不会太多。我们就像一群被圈养在象牙塔里的绵羊,与外面的社会有些陌生。然而,当我们参加工作时才发现,能给我们建议的仅仅只有家人,而这些建议往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杨晓刚学长建议,踏上社会后的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导师,这样可以在人生路上给自己很多指导,避免很多挫折。
对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学长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轴承是一个很基础的行业,看起来简单,但由于应用广泛,所以意义不言而喻。目前中国所需的高精密的特种轴承大多依赖海外进口,而发达国家不仅蓄意抬高价格,还对部分轴承设置限制,歧视中国。而我们公司的目标就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行业空白。通过较高的性价比,赢得更高的口碑,从而拓展市场。公司目前主要输出对象为国内上市公司,例如工程机械、传动一类的,尤其是工况比较恶劣的地方,替代进口。”
莘莘学子寄语篇
作为一个过来人,杨晓刚学长对于大学生活并没有太多遗憾,其中唯一一个是认为自己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资源,书读的不够多。如果当年能够看更多的书的话,积累会更多,对社会上的人和事会理解的更透彻一些。在大学的生活中,我们主要是要学习善于自学的能力,不同于高中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大学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多看书,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培养自我的学习能力,这样可以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事半功倍。一个人如果能够准确快速地运用强大的领悟力抓住行业的本质,就可以远远地优先于其他人,提高成功的概率。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准确规划每一天的习惯。既要在学习中抓住学习的规律,更要在实践中抓住社会的规律。
不同于现在的考研大潮,杨晓刚学长没有选择考研,而是直接进入社会历练。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他的建议是:“如果想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建议先去社会上闯一闯,在一两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现自身的欠缺与需求,再加上这两年内积累的强大求知欲,再选择考研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动力。没有在社会上实践过的学习,是一种缺少目的性,浑浑噩噩的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认为出国留学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有些在国外学习的人都比较颓废,甚至无法局部融入当地的社会,局限在自己的华人圈子。如果真正是想学习,国外还是有不错的师资条件的,但如果只是想出国镀层金,即使刚开始工作好找,但过了一两年也没有太多区别。
最后,相信以“饮水思源”为宗旨的交大学子能在诸多学长的指引下,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原文刊登于《校友之声》2017-21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