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Literary Garden
校友文苑
更多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不忘教悔 感恩母校
2024年12月17日 11:00 

 

不忘教悔  感恩母校

谢华锟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机切91班


从1959年至1968年间,我于西安交大机械系机切专业度过了九年的学习生涯,从大学生一路成长为研究生。之后从城市到下乡,诸多往事至今难以忘怀。尤其在专业技术方面,几位老师的教诲与言传身教对我影响深远,令我受益匪浅。即使在最近撰写关于“齿轮三维整体误差的测量与制造工艺误差模型的构建”一文的过程中,我仍需不时查阅老师们当年编写的教材和推荐的资料,以寻求灵感与指导。

1968年,我毕业分配至原机械部直属的成都工具研究所,回到了成都老家。然而,不久之后我便被下放至宁江机床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大件车间干机修学徒长达两年;回所后于1972年参加了“齿轮整体误差测量仪”课题组,从此正式开启了我的齿轮测量科研技术生涯。

由成都工具研究所首创的“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曾获得1976年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其研发过程中得到国内机床工具行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它是在蜗杆-齿轮副交错轴啮合传动中,采用了特殊测量蜗杆和被测齿轮实施空间啮合传动测量,借助于精密光电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软硬件的控制处理,快速得到被测齿轮各单项几何精度及综合运动精度。我在学习与参与该项目的研制过程中,联想到母校老师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上讲授的那些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仿佛母校的老师们早已预见了我将深入探索“齿轮整体误差”研究的道路,为我提前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我甚至会突发奇想:是否冥冥之中真有某种命运的安排?我竟然在母校西安交大时就开始和“齿轮整体误差”、尤其是其关键核心技术——交错轴圆柱渐开线“螺旋齿轮副啮合传动”和齿面特征线“法向啮合齿廓”,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认知并接触“交错轴齿轮副点啮合”概念,是1964年我在大学毕业设计时参加的“车齿法”课题组学习中,从老师的讲解和实验室车间现场,首次获得了对其生动具体的印象;而对螺旋齿轮副的啮合点在齿面上的接触迹线,即“法向啮合齿廓”,是通过专业课老师的讲解认识的。

在校文工团友和班上同学的鼓励下,我在“大五”上半年决定报考本专业64级的研究生。至于报考哪位老师,什么研究方向,心中却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过听同学说起,只要报考了金精老师的研究生,并参加“车齿法”课题——一种新颖高效的齿轮加工技术,那么大学毕业实习将有机会安排到上海工具厂。对我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因为自从1959年从上海复兴中学毕业后,我因家庭原因迁往成都,就再没有回过上海。能够有机会回到上海,探访那些四年多未见的中学老师和同学,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渴望。正是这个动机和想法,令我和齿轮结缘了一辈子。

金精老师是我们“切削原理”课程的大课老师,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如是,我填报了金精老师的研究生,最终如愿获得了去上海毕业实习的机会,实现了预期目标。

记得是林其骏老师带领我们一行人去上海工具厂的。工厂对交大毕业实习很重视,将厂里拥有的剃齿刀设计制造和精度检测等相关技术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学习参考,其中还有不少工厂的专属技能。我们都住在工厂招待所,有林老师管着,万事不愁。车齿加工方法的机理雷同于剃齿,都属于交错轴点啮合展成加工,具有内在科学联系,可以借鉴。林老师讲解得很透彻,遗憾的是我自己却未能将关键知识牢记于心。想来多半是思想开了小差。回校后在金精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还到机械系大楼下的切削实验室观摩了大齿轮的车齿加工。现场飞溅的切屑和喷淋冷却液的油雾,令我们充满了好奇和兴奋,对车齿有了眼见为实的认知。金精老师亲自给我们讲解他编写的“车齿法”,复杂的空间啮合概念和数学公式确实令我有点头疼和畏难;记得毕业答辩时,就是在“螺旋齿轮副啮合”上没能理解透彻而犯下了原则性大错误。这次考试的重大失利,给我留下了毕生教训,不时警醒自己做事要打好基础,不能似是而非,否则迟早栽跟头!

令我意外的是考研的结果,学校将我从金精老师名下分派给了顾崇衔老师,专业也从刀具改为机制工艺,研究课题从“车齿法”改为“内圆磨床的镜面磨削”。顾老师是当时我们机械系机制专业唯一具有“正教授”头衔的老师,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专家权威,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成为顾崇衔教授的研究生。

进入研究生班学习后,每月有了补贴,领到补贴后我立即去购买了大学学习的专业课用书,才有了顾崇衔老师编写的《机械制造工艺》和乐兑谦老师编写的《齿轮刀具》这两本专业权威教材,它们成为了我后来在工具所行业的工作以及“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与仪器”科研课题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性专业参考文献。据说,《齿轮刀具》一书在我国齿轮刀具制造企业老总手中几乎人手一册。

如何从错综复杂的“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数据中,定性定量、准确找到齿轮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原始误差?这是能否突破传统齿轮单项几何误差的关键。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顾老师编写的《机械制造工艺学》一书中早就对此有了清晰全面的论述和介绍。书中推荐的苏联塔依兹博士的论文,滚齿加工工艺误差的分析计算,完全可以移植于我们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数据的分析中。这是因为蜗杆式齿轮整体误差测量仪的测量形态和滚齿机的加工方式几乎完全相同。顾老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给我们的课题组不但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还给予了具体解决方案。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同事和课题负责人,自然就提升和加快了我们课题的进展和水平:使我们更加科学地明确了齿轮整体误差测量与齿轮制造工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提高了从加工制造过程中去寻找并解决齿轮实际生产质量的能力。课题之所以获得国家的表彰和奖励,母校顾崇衔老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一书,是功不可没。说来有意思的是,我的这本书在谁手里,至今没下落。

由此得到启发,我尝试着去建立以滚齿制造工艺过程为基础,来构建滚齿齿轮的三维齿轮整体误差模型,利用快速富力哀变换模拟写成相应滚齿齿轮整体误差函数表达式,并于1983年在加拿大Laval大学访问学者期间,自己尝试编写程序,采用打孔卡片式计算机绘制出基于齿轮“法向啮合齿廓”的模拟滚齿齿轮三维整体误差图,首次成功,心里充满自豪。更在顾老师加工制造工艺误差变化过程图和随机误差概念的启示下,根据蜗杆式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的特点,我首次提出“齿轮单项统计几何误差”的精度评定项目,受到专家关注。

近年,在顾崇銜老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和乐兑谦老师的《齿轮刀具》的启示指引下,考虑到国内外渐开线圆柱齿轮的齿面成形工艺,绝大多数采用交错轴啮合原理的加工现状,以及齿轮精度测量普遍依赖于CNC数控齿轮测量中心,与齿轮精度标准技术委员会重要成员已有共识,致力于将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单项几何精度项目和齿轮刀具的单项几何精度项目,即与齿轮加工工艺密切相关的齿轮“法向啮合齿廓”和齿轮刀具的“刃口啮合齿形”,有机协同,规范表征,明确定义,补充完善,期待能制订出一个更符合生产实践科学基础的新标准。

回忆至此,更加深切怀念在母校西安交大学习生活度过的九年时光,真是受益终身!更加深切缅怀顾崇衔、乐兑谦、金精、林其骏等老师们所给予的谆谆教诲!感谢母校老师们身传言教,既为我们学子树立起“西迁精神“的奉献表率,又传授了宝贵的科技知识,给我们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大家具备了创新攀高的能力,感怀母校传承的严谨治学精神和赋予的珍贵学习氛围!每当想起出差回母校拜见顾崇衔老师时,老师总会给我拿糖果,泡茶递烟,亲切交谈,关心进步,就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的贴心关怀,我的眼眶不禁湿润,即便时光荏苒,那份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感师恩似海,永难忘怀!

2024年11月7日于加拿大Dorval儿子家

 

下一篇:我的高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