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Literary Garden
校友文苑
更多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文苑 · 正文
独揽梅花扫腊雪
2019年07月22日 10:04 

  

独揽梅花扫腊雪

                                                                    ——兼谈南洋公学沈心工的音乐贡献


 

作者简介: 朱渊澄 1955年—1959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铸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旅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明眼人一看标题就会说:这岂非简谱七个音的唱名嘛!

自打南洋公学的校园音乐家沈心工从日本引进简谱,并于1904年出版中国第一本简谱版《校园唱歌集》以来,简谱已经取代了“工尺谱”的全部功能和“五线谱”的部分功能,成为大众音乐普及的得力工具;而沈心工创造用于简谱唱名七个音的名句“独揽梅花扫腊雪”,倒反而渐渐地被人淡忘了。

 

一、

据说世界音乐史上记载了三种记谱法: 最古老的中国工尺谱源自唐朝(公元618年);希腊的五线谱到十七世纪才得以完善;法国巴黎的简谱成熟本1882年传入日本。这些,在网上都是可以查得到的。

简谱明白易懂。曲调音符的高低长短,再加各种表情符号,能够把旋律的韵味完全表达清楚、复制出来。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我们中国这样把简谱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四处传唱。从世界音乐史的发展来看,这种景象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五线谱对音乐专业而言不可缺少。因为简谱之简,就在于它只能首调唱名,记录歌曲也止步于四部混声合唱曲;能用于记录贝多芬的交响乐(例如 英雄、命运、田园)总谱吗?我看不能。这就只能求助于固定唱名的五线谱了。同样,如果把肖邦钢琴曲谱(奏鸣曲、夜曲、军队波兰舞曲)改用简谱编写,那真是故意为难钢琴演奏者,让他怎么弹呀?

 

二、

知道“工尺谱”的人,即使在音乐圈子里,恐怕现在也已经为数不多。但老翁可以证明,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们浦东乡下民间还有人会哼唱几句工尺调。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以下一段,当时的唱法是:公公寺采长, 寺采长,寺采长吴柳 。

 其实当时的发音有点小差错,用工尺谱应该是:

工工五尺上,五尺上,五尺上五六……

按照工尺谱的“上尺工凡六五乙” 对应简谱的唱名法“独揽梅花扫腊雪”唱出来,我小时候那几句,就是: 梅梅腊揽独,腊揽独,腊揽独腊扫。

记谱法的出现,反映了音乐活动的繁盛。工尺谱源自唐朝,是因为音乐和诗,是唐代的时尚。唐诗中涉及音乐内容的作品之多,虽然尚未有人统计,但就白居易一人,专门写音乐主题的诗已达40余首。 《琵琶行》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一首琵琶曲的演奏,描绘得如此生动,诗人如果不是音乐家,也肯定是音乐评论家。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大诗人们都是音乐门中人哪!

唐朝首创记谱法的演进过程,足够写出一本书。从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谱”,到“减字谱”,到“燕乐半字谱”,再到“工尺谱”,唐宋年间的歌伎乐工可谓煞费苦心。然而可惜的是,老翁看到所有这些记谱方法,都只是强调了音符的高低,而忽略了音符长短的科学记录。在留下的工尺谱中,音符的长短节奏“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做记录,而且很多谱中根本不记音符的长短。在乐曲流行较近的时间段里,用这样的记谱法还可勉强应付;年代一久远,旋律的节拍开始模糊失真,曲调就走样了。

难怪我们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乐曲,好些都听不到了。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因其不断被演奏而在民间流传;《广陵散》根据古谱的发掘至今存疑;《霓裳羽衣曲》只能看到白居易的诗词描写;一些注录在词牌诗文边上的 工尺音符,无法保留《如梦令》 《相见欢》 《忆秦娥》 《鹊桥仙》的唱腔,上千个词牌曲调基本全部失传,太可惜啦!

 

三、

引入简谱并创造唱名法“独揽梅花扫腊雪”的 沈心工,系我们南洋公学第一期师范班的学生,后来又在南洋公学长期任教,是交通大学的老学长。1903年起,沈心工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创立唱歌课,以简谱为工具,把西式集体歌唱的演唱方式,广泛推入中国的小学和初中学校教育,拉开了中国近代新音乐启蒙运动的序幕。 简谱又以它简单易学、便于记写等多种优点,使它在中国推动和普及群众性音乐文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沈心工作曲的歌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辍悼歌》等,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对《黄河》一曲作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曲"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歌曲有此气魄,实不多观"。曾是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学生的邹韬奋,回忆沈心工老师 :“他是一位很精明干练的教育家,全副精神都用在这个小学里面,所以把学校办得很好”。和他同代并同是南洋公学校友的李叔同、黄炎培、唐文治,称沈心工为 "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

经过小学音乐教育推广的简谱发展历程,使我国的许多音乐家在创作乐曲时,多习惯使用书写方便的简谱,来记录最初的创作乐思。从有关资料知悉,聂耳创作 《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他们的初稿也都是用简谱来记写的。回忆中国的苦难历史,

红色根据地的工农革命歌曲,唱遍全国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全中国,这一切,何处不见简谱的踪影?简谱在中国音乐活动中的深入人心绝对不是偶然的。

有评论这样写道:“沈心工一生为实现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理想,立足教育,以歌作戈,奋斗了一生。沈心工 作为开拓者,以他那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声,陶冶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鼓舞了在深重苦难中奋起抗争的民众。” 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功绩啊!

四、

有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音乐的记谱法,最终应该是五线谱一统天下。我看不一定。简谱太简,不能全部替代五线谱的功能,但大众音乐仍然需要它,缺少不了它。在当前喜欢音乐的人群中,能识读简谱的如有一半,已经很理想了,更何谈能弹钢琴、能识读五线谱。在中国,简谱、线谱双雄并立于音乐世界的日子,说多长就会有多长,我敢这样大胆推测。

怀念创造名句“独揽梅花扫腊雪”的老学长,心中同时惦念着我们的词牌曲调,我们的古代名曲。希望通过专家们的研究发掘,把它们复原出来,早日走上乐坛。

 

  

 

 

 

 

上海交大 校史博物馆(当年是老图书馆), 沈心工、黄炎培、李叔同的照片。


 

 

 

 


工尺谱的样子


 

  

      

俞平伯 重新抄寄给 张允和

 

上一篇:生命的纪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