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来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些专业的术语常常让普通人听得云里雾里,临床试验也仿佛离我们十分遥远。而由西安交通大学校友王智瑶、杨帆的创业团队研发的移动医疗大数据平台——“医号线”却能让专业的临床试验更“傻瓜”、更智能,让普通人也能了解、参与其中。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云’上的临床试验管理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更智能地管理试验过程,实现临床试验过程中医生与受试者间的及时沟通。”在医号线项目联合创始人王智瑶看来,这就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高端技术带来的便利。
一个临床试验因性质和设计不同所需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医疗产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上市后的扩大临床试验中,参与试验的人数非常庞大,产生的数据量更是难以估计。在传统模式下,医生只能通过电子表格或者纸质表格来记录数据,而对数据的处理也需要多重人工处理后才能进行统计。医号线的诞生彻底颠覆了由“人”主导的模式,“由云平台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记录,经过云计算分析处理得出结果,大量的临床试验快速完成,其结果能够辅助医生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云计算是当下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热词,但医号线把它与医疗巧妙结合,成了对智慧医疗的一次尝试。医号线的创业团队既有医生,也有临床研究职业经理人和互联网技术人员,正是这样的“大杂烩”,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对于大量的患者康复数据、用药数据、医患教育数据,云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也能更为简便地得出结果。现在,你只需要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医号线”,医生关注医生端,受试者关注大众端,就可以十分方便地使用。
据王智瑶介绍,一次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率与样本量的多少、受试者的脱落率、依从性大小等有关。“如果受试者没有按照规定时间进行随访,也就是我们说的脱落。而如果受试者没有按照医生嘱咐的治疗、饮食、运动等规则执行,也就是所谓的‘依从性差’都会影响这一样本得出数据的准确率。”
“随访提醒”便是医号线为降低脱落率、提高准确率“量身定制”的功能。临床试验过程中,医生需要多次对受试者进行随访,根据每一次随访了解到的数据进行用药的调整和疗效的评估等。以前,医生需要根据表格开展随访工作,现在,到时间了手机就会自动提醒,类似“智能管家”的角色。医号线不仅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便捷易操作的随访数据记录,还提供可视化处理,协助医生完成个体化患者教育、全面医嘱提醒以及综合科研管理。它就像一个掌上的医患互动平台,实现跨地域、跨时间的移动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