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代表】房建成校友在西安交通大学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寄语

房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尊敬的卢书记、张校长、各位老师,亲爱的2025级研究生同学们:
大家好!
40年前,也就是1985年,当时20岁的我走进了交大校园,就像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在此,我谨代表广大的校友,向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40年来,交大不仅塑造了我的学术品格,更塑造了我的人生理念。今天,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要分享三个小故事,也谈点体会。
第一,我要谈谈我的导师,著名的教育家沈尚贤先生。刚才我们通过短片重温了西迁壮举。沈尚贤老师于1909年在浙江嘉兴出生,1931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留学,1946年被聘为交大教授。我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支持中国建设大西北,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内迁到西安。50年代建设一所新的大学非常不易。那时,交大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偏远的大西北。交大的师生,从黄浦江畔来到黄土高原,其艰辛可想而知。当时,已为二级教授的沈尚贤先生旗帜鲜明,坚决拥护西迁决策,他不仅举家西迁,还动员自己的妹夫妹妹(也是交大教授),一起放弃在上海的生活来到西安,为全校15000名师生西迁起到了带头作用,形成了表率。就像短片上介绍的一样,这场历时四年,义无反顾、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是交大人最强烈的爱国主义表现。交大人,始终将祖国的需要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交大的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时代便融入血脉,铸就了我们的一生。
我的第二个故事,讲讲我的副导师樊志容老师,她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我入学时,导师沈先生已经76岁了。那时候硕士研究生学制是三年,我们师兄弟三人算是他的“关门弟子”。开学的时候,沈先生为我们每人配备了一位副导师。樊志容老师那年52岁,比我妈妈大3岁,从认识樊老师开始,她就把我当孩子一样,每两周去他家过个周末,吃一顿饭。她说:“小房啊,我给你改善生活。”其实她想和我谈心,我在她家里吃到了人生中最香的一顿红烧肉。樊老师总给我谈理想、谈学习,每当考试考得不太好,看到我很沮丧,她就会鼓励我。有一次,我碰巧考了100分,樊老师高兴得跟孩子一样,见人就说,我的小孩考了100分。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樊老师70多岁时,她的先生不幸去世了。在国外任教授的女儿把她接到国外居住。我毕业以后,和她一直保持联系,一开始靠书信往来,后来有了电话就打电话。自她到国外后,电话就变成了每两周一次的越洋热线,我一看到那串熟悉的号码,就知道是我的老师打来的。她总是关心我的生活、事业。
2013年,樊老师80岁了,她从国外回来,在交大住了半年。她跟我说:“小房,这是我最后一次回来,我80岁了,人家不让我一个人坐飞机了。我们得见一面,跟你谈谈话。”我赶紧从北京赶到交大,来到她家里。那时,我已经得了不少大奖,觉得自己挺不错了。她说:“小房啊,你应该向沈尚贤先生学习,当一位教育家;要向陈学俊先生学习,当一位大院士、大科学家。你不能满足,你才40来岁呢。”
她的话,使我想起了当时我们毕业的时候,沈先生已年届79岁高龄,还要看我们手写的论文。那时候没有打字机,都是用钢笔在方格纸上写的。老先生拿着放大镜,一大厚本要看3遍,三个学生9遍;又想起了陈学俊先生,71岁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多相流重点实验室。我说,我还得进步,还得努力。
2015年的6月,我连续三个月,没有接到那个熟悉的越洋电话了。心里非常恐慌,心想老师不会出什么事了吧?果然,不久后收到她女儿的邮件,说樊老师因病去世了。邮件里写道:“妈妈去世前一直在念叨你,让我一定转告你,要继续努力,并祝福你。所以我必须得给你发这个邮件。”我的泪当时就流了下来。
五个月后,2015年11月,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内心第一个想告诉的人,不是我的爸爸妈妈,是我的樊老师,可是我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
老师和学生在读书时相处融洽,这很容易理解;但从我见到她到她去世,整整30年,一直关心爱护着学生,这是很难做到的。我现在也当老师,我根本做不到啊。
所以说,交大的老师是真的热爱学生,爱生如子,关怀备至,“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是融到他们骨子里的教育理念,我由衷地感激我的母校,没有交大,就没有我的今天。
第三,我想说一下我们脚下的创新港。刚才我下车时,一眼看过去,就觉得这所学校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气派。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2016年4月,我作为兄弟院校北航的代表团成员来参加交大的120周年校庆,当时,我见到了时任校长王树国,他指着创新港的规划图和沙盘说:“建成啊,我们要建一个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我心想这能行吗?这个地方离市区几十里,就在渭河边,当时一片荒凉,谁会愿意来呢,我对这个设想充满疑问。结果从破土到动工,用了不到1000天,创新港就建成了。大家看看今天的创新港,这还只是一期,听说二期又开始规划了,那是怎样的一个景象。
我深刻体会到了,我们西安交大师生身上,有一种敢想敢干、创业创新的勇气、信心和毅力,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位学生的血液里,并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亲爱的同学们,三天前,我们共同观看了九三阅兵,亲眼见证了我们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大,我们还要实现科技的强大和经济的强大。现在,我们正处在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关键历史时期。2035年,中国要建成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2050年,本世纪中叶,再过25年,我们要真正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学们,请你们算一算,到那个时候,你们才多大?4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大展宏图的黄金年华!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做一名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祖国的交大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