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新闻
更多
母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 · 母校要闻 · 正文
【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总第8期]
2022年04月23日 14:53 

【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总第8期]

内容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

编者按:亲爱的校友,为了精准传递母校建设发展信息,协助校友对接母校科研成果,自2022年起,校友关系发展部特开设“【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栏目,通过我们编辑的梳理,每周五发布一次母校的学科及科研动态。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的校友与母校相关学科搭建起交流互通的桥梁。


目录

(2022年4月14日至4月21日)

一、学科动态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布局与申报论坛举行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渭调研航天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召开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动员宣讲会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人机增强的大规模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碳化合物生物转化制备燃料与化学品技术”项目启动会召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型燃气轮机制造NQI技术集成示范应用”项目启动会召开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与陕西高科环保签署合作协议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论坛第208讲举行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期刊近百名编委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西安交通大学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中获全国“优胜杯”

二、科研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智能电池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发现超分子手性产生新机制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电热/热动力/化疗三模态协同治疗大肿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揭示疑难皮损炎症类别研发网络工具助力皮损炎症类型诊治


一、学科动态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布局与申报论坛举行

2022年4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在科学馆举行以“强化战略性科技攻关力量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布局与申报论坛。校长王树国,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相关职能部处代表、学院负责同志及科研骨干代表等近200人线上参加论坛。副校长别朝红主持论坛。

王树国在致辞中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的重要性及项目申报的宝贵经验。他强调,与会专家及科研骨干要认真研究我国“十四五”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坚持“四个面向”,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校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81106.htm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渭调研航天学院

2022年4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渭调研航天学院,党、校办,人力资源部、实验室处、研究生工作部、后勤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领军学者、青拔人才、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代表参加调研。

柴渭强调,当前学院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港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坚实的发展平台,全院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作为“关键少数”要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引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2/181112.htm


西安交通大学召开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动员宣讲会

2022年4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组织召开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动员宣讲会,副校长别朝红,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各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科研团队负责人参加会议。

别朝红强调了科技奖励的重要性,指出这次申报工作的意义,鼓励教师认真总结、积极申报,强调各学院加强组织,准确把握,要求科研院周密规划、严格把关、细致服务,希望科研人员与学院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凝心聚气,努力做好今年的提名推荐工作。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096.htm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人机增强的大规模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2022年4月15日,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人机增强的大规模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傅耀威处长,项目主管季与点、张晨阳、孟召宾,陕西省科技厅主任科员武伟,项目专家组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院士、清华大学张涛教授、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许多、北京师范大学黄华教授、同济大学陈启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淮宁教授、湖南大学张辉教授参会指导。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苏光辉、副处长李小虎,项目参与单位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及项目骨干参加会议。

“人机增强的大规模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将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创新和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按照并跑、领跑两步走战略,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妥善应对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工智能成为智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233.htm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碳化合物生物转化制备燃料与化学品技术”项目启动会召开

2022年4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生物制造专项“一碳化合物生物转化制备燃料与化学品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工业生物技术处处长黄英明,陕西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王强,以及项目咨询组专家谭天伟院士、李灿院士、姚斌院士、马延和研究员、王恒樑研究员,(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于学军理事长、堵国成教授、林影教授、范代娣教授参会指导。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别朝红教授,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综合处副处长王庆琳,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魏进家教授、副院长杨贵东教授,以及项目参与单位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及研究骨干50余人参加会议。

“一碳化合物生物转化制备燃料与化学品技术”项目针对一碳化合物来源广泛但生物利用效率低、转化途径匮乏等难题,通过构建高效一碳气体及其衍生物利用工程菌,阐释关键酶的作用机制和反应路径设计,并围绕多种关键使能技术,建立高效的化学和生物催化路线,实现工程菌株对一碳气体的高效耦合和集成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设计一碳气体转化生物反应器及智能控制系统,提高一碳气体生物利用效率和碳原子经济性,最终实现由一碳化合物到酸、醇、酯类的中长链能源及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及应用示范。该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可有效推动一碳化合物生物转化技术的低碳、绿色发展和建设,符合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应用需求,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247.htm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型燃气轮机制造NQI技术集成示范应用”项目启动会召开

2022年4月15日至16日,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重型燃气轮机制造NQI技术集成示范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张家林主管,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潘洁副局长、科信处丁少纯处长,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科技信息部唐勇部长,项目责任专家汤万金研究员,以及项目咨询专家武津生司长、陶雪荣研究员、杨明总工程师、郭维彬副处长、孙树栋教授、李言教授、何新研究员、张慧总经理参会指导。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方宇副总经理,国家两机专项副总设计师、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赵世全副总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李小虎副处长,项目负责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G50副总设计师艾松研究员,项目总体组副组长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建民教授,以及项目参与单位研究骨干50余人出席会议。

“重型燃气轮机制造NQI技术集成示范应用”项目由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陕西省计量院、陕西省特检院和成都和鸿科技公司共同承担,项目面向国家“卡脖子”工程问题,以F级50MW重燃高温透平叶片为对象,以NQI标准体系建立、关键质量特性检测与计量系统研制、NQI工业软件平台开发为突破口,建立以标准数字基线为基础的重燃高温透平叶片制造NQI支撑体系,形成系列理论、方法、工具与装置和企业应用示范,将为我国重燃稳态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294.htm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与陕西高科环保签署合作协议

近期,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2022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与“陕西高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前期合作基础,在活动现场举行共建“半导体/显示器行业化学品循环利用研发中心”签约仪式。双方将继续围绕“双碳”目标在节能减排和绿色化学品开发领域精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着力开展电子化学品循环利用相关研究,推进产品开发以及成果应用转化。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7/181158.htm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论坛第208讲举行

2022年4月15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论坛第208讲以腾讯会议形式线上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基于文本挖掘的外语课堂师生话语关联度研究”,特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联合主编吴诗玉教授为主讲嘉宾。

http://news.xjtu.edu.cn/info/1010/181304.htm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期刊近百名编委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2年4月14日,爱思唯尔(Elsevier)公布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20种学术期刊均有编委成员入选,包括陶文铨、徐宗本、何雅玲、郭烈锦、别朝红等近百名学者,分布于能源、机械、力学、数学、医学、社会学、经济、管理等10个学科领域,本次入选编委人数创历史新高。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222.htm


西安交通大学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中获全国“优胜杯”

2022年4月12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全国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等出席竞赛闭幕式。西安交通大学学子在本届竞赛取得新突破,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评优秀组织奖,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一同捧得大赛“优胜杯”,刷新15年来最佳成绩。

本届“挑战杯”创新设计了由主体赛、红色专项活动、“揭榜挂帅”专项赛、“黑科技”专项赛组成的“1+3”赛制。在主体赛中,西安交通大学作品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黑科技专项赛中获“星系”级(特等奖)2项、“恒星”级(一等奖)3项、“行星”级(二等奖)1项、“卫星”级(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居C9高校第1、全国前5;在“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81231.htm


二、科研进展

西安交学科研人员在智能电池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宋江选教授团队从电池材料设计出发,基于动态可逆化学键和弱相互作用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适应能力的电池材料用于提升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显著提升了电池在苛刻条件下的使用寿命,为新一代自适应智能高比能锂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课题组基于原位化学键合策略发展了一种兼具温度和应力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固态电解质用于高比能锂金属固态电池,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复合固态电解质内界面异质结构相容性差和共混结构界面结合力不佳的技术难题。相关研究成果以《温度/应力自适应固态电解质在长寿命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Temperature and Stress-resistant Solid State Electrolyte for Stable Lithium-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储能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影响因子17.79)上。

温度/应力自适应固态电解质作用机理示意图

课题组针对锂离子电池新一代高比容硅碳负极开发了一种界面适应型粘合剂解决因其大体积形变导致的容量快速衰减难题,即使高面容量下,所制备的硅碳负极仍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循环性能。相关工作以《基于超分子相互作用的界面自适应粘合剂在锂离子电池高比容硅碳负极中的应用》(Interface-Adaptive Binder Enabled by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for High-Capacity Si/C Composite An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该成果是团队继梯度应力耗散型粘合剂(Advanced Materials, 2021, 33, 2104416)、自修复和应力耗散双功能聚合物粘合剂(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1, 2005699)之后的又一重要进展。

界面自适应型粘合剂作用机理示意图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084.htm


西安交学科研人员发现超分子手性产生新机制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陕西省软物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德国哈勒维滕贝尔格马丁路德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共振软X射线散射(RSoXS)研究了非手性多爪型分子的自组装行为,从分子层面解析了三维体系中超分子手性的自发形成机制。由于非手性多爪型分子本身的不对称性,其自组装结构随温度变化产生超分子手性,这一体系为理解超分子手性的自发产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近日,该研究成果以《超分子内消旋新模式:左右旋共存的镜面对称性破缺产生四方网络液晶结构》(Supramolecular meso-Trick: Ambidextrous Mirror Symmetry Breaking in a Liquid Crystalline Network with Tetragonal Symmetry)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旗舰期刊《美国化学学会会刊》(J. Am. Chem. Soc)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279.htm


西安交学科研人员在电热/热动力/化疗三模态协同治疗大肿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吴道澄教授等针对肿瘤热/热动力控温要求,在多物理场仿真结果的指导下,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如激光刻蚀等,研发了一系列热动力治疗专门用微电热针,经过优化设计了一种单回路微电加热针,利用激光技术在中空针体壁打孔将导线引出形成回路。该微电热针可在0.2-2 V的低电压下实现动物体内1分钟快速升温、发热位置可调整、能实现长时间精确发热控温,特别适用于肿瘤热疗/热动力治疗。根据肿瘤热动力治疗的要求,课题组利用上述这种具有局部精确控温性能的微电热针(Micro-electrothermal needle,MEN)作为肿瘤热疗和热动力治疗的加热系统,该系统可以控制肿瘤部位温度在(T±7°C)20分钟以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热/热动力/化疗三模态协同治疗新策略。

该研究成果日前以《棉酚酮和热力学剂分子堆积复合纳米颗粒电热-热动力-化疗三模态协同治疗小鼠大肿瘤》(Molecular Stacking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of Gossypolone and Thermodynamic Agent for Elimination of Large Tumor in Mice via Electrothermal-Thermodynamic-Chemo Trimodal Combination Therapy)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

大肿瘤电热/热动力/化疗三模态协同治疗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338.htm


西安交学科研人员揭示疑难皮损炎症类别研发网络工具助力皮损炎症类型诊治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副研究员刘亚乐以“单细胞免疫测序法分类人慢性炎症性皮损”为题,在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科学免疫学》(Science Immunology))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秘了炎症性皮损特异性的关键,并开发了一种网络工具皮损X(https://rashx.ucsf.edu/),帮助皮肤科临床医生评估临床和病理学不确定的皮疹,为未知皮疹的治疗提供线索。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1272.htm


内容整理:周雯 房羽茹

编辑: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