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到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考察,在亲切会见 14位西迁老教授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交大西迁博物馆将继续以“弘扬西迁精神,讲好西迁故事”为己任,积极发挥博物馆在爱国主义和立德树人中的教育作用。
西迁是国家战略所需,体现大学的使命担当
65年前,在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高潮中,党中央、国务院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西安。西迁的主题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1955年3月30日国务院收到高等教育部上报中央的报告《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的处理方案》,明确提出了交通大学的迁校任务。1955年7月21日,高教部正式下发了《关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通知》,要求1956年开始内迁西安,1955年开始基本建设,迁校后的最大发展规模为12500人。
从决定西迁的过程来看,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战略布局中大学所应承担的使命任务,与国家当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防建设特别是国家工业布局和文教布局密切相关。交通大学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探索之路上的一件大事,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以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为代表的领导班子迅速采取行动,贯彻党中央决定。1955年5月赴西安考察校址,在唐兴庆宫遗址范围内确定了校址。5月24日,学校通过了《关于迁校问题的决议》。10月,新校建设破土动工,正式开工建设,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出交大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1956年,交大西迁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为了让师生们能够亲身感受一下西北火热的建设场景,学校于1956年派出了一个由师生员工组成的西北参观团,赴洛阳、西安、兰州等地考察。几个城市的工业建设给师生的总体印象是数目多、规模大、技术新、速度快、资金省、干部缺,大家一致认为迁校是非常必要的。参观团在西安的一周中,受到当时陕西省省长赵寿山、副省长成柏仁和西安市领导的热情接待,也充分说明陕西省对交大迁校是极其拥护、热烈欢迎、殷切企盼的。
至1956年6月,在西安的新校址上17栋教工宿舍楼、14栋学生宿舍楼拔地而起、竣工完成,初步具备了开课上学的条件。8月,上海市开始派出专列运送师生员工和一批批物资前往西安。1956年9月10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首批师生迁校后,借西安市人民大厦举行西安新校开学典礼的日子,标志着首批迁校任务圆满完成。
由于国际紧张局势得到缓和,中央对于沿海工业发展进行了重新估计,对之前采取的沿海紧缩的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在加强内地建设的同时,还是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让它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的工业。
这种战略性的调整也给交大的迁校带来了影响。中央对交大迁校的必要性进行了复议,迁校问题也一度在校内外发生了争论,出现了一些反对迁校的言论。于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交通大学的迁校事宜。身为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对交大备加爱护关怀,而交大也由于西迁而成为总理关心程度高、注入感情多的一所大学。周恩来总理于1957年5月中下旬到6月初,挤出大量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师生和各个方面的想法,全面思考交大迁校问题的合理解决,还特别强调对迁校工作应该持非常慎重的态度,要从爱护交大,充分启发自觉的角度考虑。为此,他曾提出了两种设想和三种实施方案,是全迁西安,还是搬回上海,抑或折中,都由交大师生员工自己讨论、做出选择,报送高教部批准。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在他指出“一切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支援西北的方针不能变”的主张下,学校充分发扬民主,对迁校方案进行了调整,做出一校两地、统一领导,多留一些专业在西北的选择。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教授率先垂范,青年奋勇向前,广大师生员工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出自己的美好年华。
1957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交通大学迁校的新方案。新方案提出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个部分,两部分为一个系统,统一领导,根据西北及上海地区的需要,各负担不同的任务。西安部分的任务是完整地设置机、电方面的主要专业,逐步添设新技术和理科方面的专业。上海部分的任务为办好机、电各专业。这样,交通大学的迁校由之前的全迁演变为一校两地,其中西安这边的称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上海那边的称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发展于1959年7月分别独立命名。西安部分称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部分称为上海交通大学。分设后,中央很快就做出决定: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这样,交通大学自1896年创建,1921年命名以来,在1959年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代之而起的,是一东一西两所交通大学。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西迁精神洋溢着广大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殷殷的报国精神。她不仅是交大西迁人爱国奋斗精神的光辉写照,更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交通大学西迁,是她在创建60年之后,面向共和国未来的一次伟大行军。“西迁人”从繁华的大上海到古城西安,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用生命和汗水在一片麦田上建起一所著名大学,其背后闪耀着深厚的爱国之情与强烈的报国之志,一种胸怀大局、服从大局的大局意识。带着“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的重任和使命,交大西迁人完成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迁徙,谱写了人才开发西部的壮丽诗篇。
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高校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曾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活跃在党领导下的第二条战线上的民主堡垒。回首65年前,国务院决定交大内迁西安,交大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珍惜党中央对交大的信任,因此有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举世壮举。扎根西部以后,在延安精神的滋养下,“听党指挥跟党走”已经成为交大人的文化特质与基因,也成为西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从上海迁来西安的几千名教职员工中,许多人已长眠在这块黄土地。他们说:“亏不亏,要看用什么尺子量。我们在大西北为祖国贡献了一所著名大学,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西迁人”舍小家为国家,其中很多同志都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这是15位西迁老同志写给习近平总书记信的原文语句,也反映出交大师生在重大使命抉择时的价值追求。“西迁人”用坚实的臂膀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用“爱国奋斗”的实际行动,铸起了一座永恒的西迁精神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交通大学在迁校西安之初,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工作生活条件十分困难。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西迁人”以豪情壮志的英雄气概拉开了“创业”的序幕,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开不出一门课程,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没有因为迁校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后,通过迅速恢复理科建制、扩大招生规模、开办新兴专业、扩充实验室建设,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从黄浦江畔到西北黄土地,从昔日麦田到今朝知名学府,交通大学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创业之路,积淀、形成了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
交通大学迁校西安后,从1956年到1960年建起了核技术、原子能、计算机等21个新专业,在教材编写、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工程教育的重要力量。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综合理、工、管、文、医学、财经等多门学科,成为西北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适应了国家开发西部的需要,是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2015年,西安交大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明确提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使西迁精神成为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学校累计培养了28万名毕业生,其中46%在西部工作,研究生在西部奋斗创业的比例更是高达60%。2017年9月,西安交大入选“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继续保持在我国高等教育第一梯队。同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列全国高校第二;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列全国高校第一。2019年,攻克了世界首条穿江特高压电力大通道工程中特高压交流GIL输电绝缘和放电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攻克先进重型燃气轮机高温叶片制造核心技术,实现了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点火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学校领衔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截至目前已有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4所大学加盟。为了更大力度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建成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从动土到搬迁入驻,仅用了不到1000天时间,建设了48栋巨构,总面积为160.42万平方米。创新港瞄准数学、物理、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研究。建设了一批大型联合研究机构,Z箍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钠冷快堆蒸汽发生器综合性能验证平台、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等平台。目前已入驻26个研究院,与中核集团等两百家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西迁精神已经成为一代代交大人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博物馆是弘扬西迁精神的重要载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西迁老同志的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更好地向社会展示和传扬西迁精神,激励广大知识分子发扬“爱国、奋斗”奉献报国精神,陕西省委、西安市委和西安交大决定建设交大西迁博物馆。
2018年12月11日,交大西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占地面积约为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760平方米,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2200余幅/件,以图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溯源南洋、致敬西迁、向西而歌,集中展示了交通大学一百二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体现了“西迁人”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中所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件件鲜活的实物,无不印刻着“西迁人”的奋斗足迹,彰示出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知识分子奋勇前行的磅礴伟力。
交大西迁博物馆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的要求,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知识分子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方面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展厅一层展示着一本德文首译的《费尔巴哈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彭康老校长所著。彭康老校长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西迁创业,曾提出:“办好学校牢牢抓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这也成为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办学准则。展厅二层展示着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的笔记等实物,见证了他的西迁岁月。迁校时,钟兆琳先生的妻子卧病在床,他安顿好妻女,孤身一人来到西北,他坚定地说:“大学教师是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展厅二层展示着随校西迁的摩托车,诠释出学校所倡导的“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展厅三层展出的书籍《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的著作。他说:“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2019年3月,西安交大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博物馆还展出了包括资料书籍类、证章类、器械设备及教具类、生活用品类、纪念品类等实物共计470件,这一件件实物是西迁历史的见证物品,是西迁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对不同时期交大发展的最好记录,反映了交大西迁对西部发展、人才培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交大西迁博物馆与兴庆校区的历史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展示西迁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大学文化建设内涵。有着“交大西迁第一楼”之称的西安交通大学中心楼,建成于1956年,主要承载着全校基础教学的功能,沿用迄今逾60年。它的建设是交大西迁创业、逐梦的缩影。2014年,包括中心楼在内的交大主楼群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交大西迁第一楼》影片荣获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评选一等奖。
博物馆是开展爱国主义和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自开馆以来,交大西迁博物馆以“讲好西迁故事、传扬西迁精神、展现交大形象”为宗旨,共接待省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战线等社会各界团体及个人逾22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约2000场次。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心得:“‘西迁’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结合了”“迁校是艰苦的,但作为是伟大的”“西迁告诉我一个道理,国家强盛需要永不停歇的创业、创业”。看到陈列的文物、照片,西迁子女说:“原来只看到爸爸妈妈老态龙钟的样子,没想到迁校时他们是那么的青春勃发”。
接待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离不开一支由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兼职讲解员队伍,他们形象生动地讲述着西迁人的动人故事,身体力行地传扬着西迁精神。
培育一支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的西迁精神宣传学生团体,让学生担任传播西迁精神的使者,是交大西迁博物馆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之一。交大西迁博物馆由此培养了一支60余名学生志愿讲解队伍,他们不仅承担了大量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还赴其他高校和地区开展以弘扬西迁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既是西迁精神的学习者、传承者,也是西迁精神的传播者。通过讲述西迁前辈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们从交大学子的视角向社会传播传递正能量,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及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交大西迁博物馆还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经验丰富的教职工志愿讲解队伍,他们将交大工作中感受到的交大传统及西迁氛围融入讲解,使其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也充分体现了交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精神风貌,为西迁精神的传播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交大西迁博物馆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交大西迁博物馆承担着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充分发挥着育人平台作用。交大西迁博物馆的参观教育学习活动是西安交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老一代交大人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上好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为了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新发展之需,交大西迁博物馆以纪念日、重大活动节点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进社区、进学校,拓展创新传播途径;紧密联合学院、书院,融入“三全育人”平台;积极弘扬传播西迁精神,砥砺师生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加深公众对西迁精神内涵的理解,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
交大西迁博物馆先后获批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陕西省党外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学雷锋活动示范岗等,成为弘扬西迁精神的重要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平台。
原文刊载于2020年5月1日中国文物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