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新闻
更多
母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 · 母校要闻 · 正文
【华商报】西安交大校友比拉尔:这个洋大夫是神木名人
2018年07月13日 00:00 

全国首个入职县级医院的外籍医生

    36岁的比拉尔·海蒂,出生在巴基斯坦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小就接受着良好教育的海蒂对儿科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坦拉合尔医科大学学士毕业后,2007年,海帝来到中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儿科硕士学位。2014年在交大获得(儿科)医学博士学位。

    就在攻读博士期间,海蒂先后十多次来到神木市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和医学科研项目研究,2013年,华商报以《神木有个洋大夫》为题,报道了海蒂在神木市医院的交流工作事迹,从此,这位“洋大夫”被更多人所熟知。

   

  2007年,比拉尔梦想成真。从巴基斯坦的医学院毕业后,他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如愿来到中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学习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机会——在这座知识的殿堂,不仅学到了医术,也学会了做人,还“切身感受到了中巴人民铁一般的友谊,找到了家一样的感觉。”

    刚入校时,比拉尔只会用中文说“你好”,交流障碍和学习压力一度让他“有些难熬”。老师和同学们轮流当起他的汉语老师,不到1年时间,比拉尔就能够用中文交流、写作。如今,他已写过不少中文诗歌和歌曲,并在汉语比赛中拿到大奖。

    医学学科专业性极强,比拉尔在学习中也常遇到困难。开始时,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常常需要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消化”一个月才能明白。“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老师的经常鼓励,使他坚持了下来,顺利完成了学业。

     求学期间,比拉尔的父亲来中国探望他,突发冠心病,情况危急。老师和同学们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很多帮助,“手术非常成功,父亲很快恢复,不久就出院了”。中国朋友的无私帮助,让比拉尔深受感动。

     “我想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救治更多孩子,为中巴友谊多做一些事。”2014年,博士毕业的比拉尔正式入职神木市医院。他的到来,给这所县级医院带来了新的活力。

    比拉尔在工作中发现:在神木及其周边地区,婴幼儿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病的发病率特别高。原来,这里是蒿类植物过敏重灾区。每年7月至9月是这类疾病的高发期,从几个月大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饱受疾病的困扰。

    更令比拉尔忧心的是,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渐趋低龄化,由于抗生素见效快,市民常将其作为家庭必备药,滥用抗生素在这里成了普遍现象。

     作为儿科学博士,比拉尔深知滥用抗生素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肝脏的危害。在他积极推动下,神木市医院在全国医院中率先尝试,为每一位入院病人建立起抗生素使用评估档案——通过系统的科学评估,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方式、用药剂量等等,最大限度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指标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比拉尔希望,通过这样的推动和实践,“抗生素使用评估制度能够在中国,乃至全球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除了日常诊疗,每周,比拉尔还会为普通儿科和新生儿科查房,制订治疗计划。他还同时负责对医院其他医护人员的外语教学、文献翻译,以及对儿科医生的理论、技术指导任务。

    在医院支持下,比拉尔也有了更多机会进行医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神木市医院发表了18篇国际论文,是陕北地区唯一发表10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的医院。

    比拉尔已经完全适应了神木的生活。日常问诊中,他时常主动把手机号码留给患者。联系得多了,许多小患者和家属成了比拉尔家里的常客。临走前,比拉尔总要问问他们最近的身体状况,准备一些小玩具送给孩子。

    在神木的工作和生活,让比拉尔有一种“踏实的获得感”。中国的飞速发展,也坚定了他留在这里的决心。比拉尔的两个孩子相继在这里出生,他也真正把家安在了这里。

   2015年博士毕业后,海蒂正式入职神木市医院,成为全国首个入职县级医院的外籍医生。

    在神木市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海蒂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医学研究,入职以来,海帝共发表了18篇国际论文,神木市医院也成为陕北地区唯一发表了10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的医院。工作之余,海蒂还和同事们通过不断学习进行知识积累。为了读懂最新学术论文,以及和国际上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海蒂带头教同事们学习英语。现在,在海蒂工作的儿科,医生们基本能实现纯英语交流。

神木人几乎都知道市医院有个洋大夫

   也能继续提高自己。”海蒂说,神木淳朴的民风和安全宜居的环境也深深吸引着他,虽然收入上与毕业后到大城市甚至国外工作的同学们有差距,但他得到的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如今在神木,几乎人人都知道市医院有个洋大夫叫“海蒂博士”,他有着高超的医术、和蔼的态度,尤其是流利的汉语中偶尔夹杂着一两句陕北话也更让患者们感到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