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张美蓉:学海泛舟勇破浪 商海扬帆敢争先
采访人:李昀蔚,西安交通大学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关系发展部首次开展了“走进交大校友 探寻交大精神”的校友寻访社会实践活动,16年来,这个活动也逐步成为校友部开展的“准校友陪伴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实地拜访、深度访谈,以此宣传校友奋斗事迹、展示校友卓越风采,培养在校生对交大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让学生充分认识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本栏目刊发的文章均为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在校生们采写。敬请关注,并期待提供实践线索。本期刊发2024年校友寻访暑期社会实践校友故事,主人公是1980—1984、1984—1987、1987—1991年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高电压工程、电工技术绝缘专业,张美蓉校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

张美蓉,1980—1984、1984—1987、1987—1991年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高电压工程、电工技术绝缘专业,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深圳市麦捷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CEO。曾获"深圳市十大青年科学家""中银集团奖""深圳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是国内最早掌握叠层片式功率电感及LTCC射频元器件研发生产技术的专家之一,也是国内被动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技术领军人物。深圳市西安交通大学校友会副会长,西安交大企业家俱乐部会员。
回首母校生活
张美蓉于1980年踏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大门,专攻高电压技术专业。本科期间,她深入学习了高电压技术;硕士阶段,她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电磁场的仿真,而到了博士阶段,她则致力于电工材料绝缘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无机材料领域。在母校11年的求学之旅中,她系统地学习了强电与弱电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与电路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深刻的理解。
四十多年后,提及学校的课程,她依旧记忆犹新。“我特别喜欢的课程有电路原理、电磁场,以及一些数值仿真课程,因为我在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有限元数值仿真,所以这些课程对我的后续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比如电磁场课程,从我开始工作至今,都一直在使用电磁场的基本知识。另外,在学习材料科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电介质物理,这门课程极大地激发我的学习兴趣,量子力学课程也是,它们对我的工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我能够深入地理解现实中的材料。此外,我觉得电路、电子类的课程,让我们对于如何将产品应用于电路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从产品的应用角度出发,思考设计中需要涵盖哪些重要且细致的要素。总之,在交大学习的这些课程,我都觉得特别有趣且很喜欢,无论是在高压技术还是在绝缘技术的学习阶段,这些课程都是我非常钟爱的。”
谈起求学生涯的几位导师,张美蓉更是回忆满满。“我的硕士导师有两位,严璋老师和盛剑霓老师,他们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在编制有限元软件的工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程序调试的难题,盛老师便和我们在机房里逐个排查,不断鼓励我,让我一定要克服困难,把这项工作做好。我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导师是刘子玉教授,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他对我的影响深远。我上过他的电介质物理课,他讲得生动有趣,让我毅然决定追随他的步伐,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副导师是刘辅宜老师。这两位老师不仅为我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还教会了我如何查找研发资料,如何把握课题的重点、逻辑脉络和整体规划,他们传授给我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刚读博士的时候,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强,但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科研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升,这对我现在的工作也大有裨益。在生活上,老师们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过节时会邀请我们去家里聚会,或者带我们出去吃饭,参加各种活动。现在,我还有很多师兄在交大任教。总的来说,交大有很多让我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张美蓉说。
谈及学校课堂以外的生活,张美蓉对每周三下午在1200大教室里聆听外籍老师的英文演讲情有独钟,同时,她也热衷于在东二楼的电教观看众多英文原版电影,比如《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和《音乐之声》等,她认为这些活动对她的英语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她还分享了自己体育锻炼的经历:“在交大读书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既要专心学习也要注重锻炼。因此,每天下午五点半,我都会和同学一起去打羽毛球,每次都会打上一个多小时。打完球后我们会去吃晚饭,然后再去图书馆或者教室继续学习,回想起那时候的傍晚,走在被彩霞映照的梧桐道上,耳边回响着校园广播的音乐,那样的场景真是无比温馨。”
把握时代机遇
张美蓉原本计划博士毕业后前往到中科院半导体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到了深圳,并被这里的气氛深深吸引,最终决定留在深圳,放弃了科学院的工作机会。“我在1991年底来到了深圳,那时改革开放刚起步,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感到非常好,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知识完整地应用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中去。我们团队研发出的第一个产品是国内首个叠层片式电感,之后我们又继续研发了滤波器等产品。”谈及创业历程,张美蓉滔滔不绝,她认为那个时代赋予每个创业者如同拓荒牛一样的精神。
根植交大精神
张美蓉深受交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在校期间就怀揣着强烈的报国志向。本科毕业时,在听了邱爱慈院士在班级里的介绍后,她心中最向往的是去马兰基地,从事旋转加速器的研究工作,虽然后来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未能如愿前往那里工作。但那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信念始终根植于心,从未忘记。
她讲道:“我们选择研发元器件,是因为它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基础产业,如果没有这些元器件,很多整机产品,包括手机,都无法制造出来。当时,只有电容和电阻实现了表贴化,但电感还没有,因此,我们思考研发出中国第一个表贴化的电感。我们成功研发出的多层片式电感(multilayer chip inductor)表贴电感是中国首个独家创造的产品。之后,我们开发的表贴的射频滤波器也是中国第一家,还有我们现在的一体成型电感,我们也是全国领先。我们希望,当别人提到麦捷科技时,大家能认识这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元器件制造公司,我期望,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未来我们能与世界上一些知名的公司齐驾并驱,这是我们的一种情怀。这也是在交大学习时,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一种为国争光的愿望,它激励着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
寄语交大及学子
谈到对未来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张美蓉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表达了她的一些期望,她希望学校能在光刻电机方面开展一些研究工作,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中所使用的小型电机,以及未来GPU高效高能密供电技术及其所用的电容、电感技术的研发,都应当时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领域。在材料研究方面,她建议学校应该广泛探索,不论是磁性材料还是有机材料,都应深入研究它们的电磁特性与散热特性、力学特性等多个方面。
张美蓉认为,尽管交大一直有着门槛高、基础厚的优良传统,但还是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强化基础学科的教育,比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普通物理等,这些都是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此外,她还鼓励交大学们要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利用暑期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到国外或者大公司去参观学习。她特别强调了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要加强英语教学和训练,不断提升语言能力。
关于深造,她认为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要朝着自己热爱的方向努力,而不是盲目跟风。她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说:“我读书的时候就很想做微电子方面的工作,所以我选择了电工材料与绝缘技术专业,致力于电子陶瓷元器件方面研发。当然,我们也要关注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对工科学生来说,了解未来科技的方向至关重要,我们要根据这个方向来选择现在应该在哪个领域去突破,在哪个方向攻读研究生、学习知识、弥补短板。比如,未来是一个AI的时代,一个高智能、自动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既需要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人才,也需要有硬件方面的人才,在这些领域中,你必定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你要对这方向去下功夫、去琢磨。她很喜欢一句话:“从未来看现在”。她认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了我们现在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而这些恰好又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他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

张美蓉(左二)与2021级学生李昀蔚(左三)、2022级学生王语桐(左一)和2022级校友古云天(左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