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林公逵:岁月如歌,教育筑梦
采访人:林子康,西安交通大学2023级微电子专业
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关系发展部首次开展了“走进交大校友 探寻交大精神”的校友寻访社会实践活动,16年来,这个活动也逐步成为校友部开展的“准校友陪伴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实地拜访、深度访谈,以此宣传校友奋斗事迹、展示校友卓越风采,培养在校生对交大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让学生充分认识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本栏目刊发的文章均为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在校生们采写。敬请关注,并期待提供实践线索。本期刊发2024年校友寻访暑期社会实践校友故事,主人公是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林公逵校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

林公逵,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先后在交通大学、福州大学任教。
交大情缘 强基筑梦
1935年8月,林公逵诞生于一个动荡而多变的年代。自幼他便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勤奋学习,不断追求卓越。1957年,林公逵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并在毕业后被分配留校。不久后,为响应国家号召,林公逵奔赴西安,以助教的身份投身于交通大学建设。这一决定不仅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也让他与西安交通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忆起那段日子,林公逵提到,当时支援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师大多来自上海或周边地区,南北方人饮食习惯上的巨大差异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然而,国家为了照顾这些远道而来的教师,特地发放了大米和优质面粉,学校还特意挖了池塘养殖淡水鱼,以解他们的思乡之情。校门口设置的公交汽车站也为师生进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日子里,林公逵不仅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壮大,也亲身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回忆说,彭康校长对师生关怀备至,经常找优秀教师和学习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谈话,了解情况以改进工作,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林公逵。他感慨地说:“西安交通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更是一个培养人才、孕育梦想的摇篮。”浓厚的读书氛围、纯朴的师生关系,让许多学子流连忘返,包括后来那些从福州大学被推荐来深造的博士生,也纷纷表示不愿离开这片学术的沃土。
驰援福大 砥砺前行
1961年,当福州大学因扩大办学急需教师支援时,林公逵毫不犹豫地遵循组织安排,回到家乡福建支援福州大学建设。作为当时西安交大的重点培养对象,他本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他毅然放弃了这一切,选择了更为艰辛的道路。
来到福州大学后,林公逵凭借在西安交通大学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出色的管理能力迅速崭露头角,先后担任电气系副主任、电气系总支书记、校人事处长、副校长等职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他积极推动招生制度并轨改革,并牵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举措,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福州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脱颖而出,为1996年福州大学被评为“211工程”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分管的教务处更是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他本人在福州大学工作期间被评为校模范共产党员和省优秀教师,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寄语学子 不忘初心
岁月如梭,转眼间林公逵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却从未改变。
谈到对当今大学生的寄语时,林公逵满怀深情地说:“在当今这个技术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读研究生的道路上,要么深入研究自身的专业,在这一领域不断深耕细作;要么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实现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他认为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把握好提高自己的发展机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到能吃苦、肯奉献。”
他还特别提到要听党的话、跟党走。他认为只有坚定信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他鼓励广大学子要珍惜当下、把握未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和力量。
林公逵认为,青年人如果可以做到以上几点,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即便初始阶段的改变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与收获将自然显现,”林公逵说,“愿所有学子如大鹏展翅,前程万里,翱翔于蓝天之上,成就非凡未来。”
林公逵以毕生精力书写了教育者的辉煌篇章。从交大西迁的艰辛岁月,到福州大学的辛勤耕耘,他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他的故事,是教育情怀的生动诠释,是担当精神的璀璨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