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寻访】陈君德:从西迁学子到贵州建设的坚守者
2025年02月05日 19:29 

【寻访】陈君德:从西迁学子到贵州建设的坚守者

采访人:付天乐,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级强基数学专业


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关系发展部首次开展了“走进交大校友 探寻交大精神”的校友寻访社会实践活动,16年来,这个活动也逐步成为校友部开展的“准校友陪伴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实地拜访、深度访谈,以此宣传校友奋斗事迹、展示校友卓越风采,培养在校生对交大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让学生充分认识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本栏目刊发的文章均为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在校生们采写。敬请关注,并期待提供实践线索。本期刊发2024年校友寻访暑期社会实践校友故事,主人公是1956—1961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铸工专业,陈君德校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

陈君德,1956—1961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铸工专业,曾任贵州工业大学(原贵州工学院)机械系主任。

追忆往昔,回忆求学时光

1956年陈君德考取了交通大学,在考入大学不久后,国务院作出重大决定,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支援大西北的建设。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对在校学生的命运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问及西迁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陈君德首先想到的就是西迁专列,这并不是一列普通的列车,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输,西迁列车只能在正常列车运行的间隙开行。从上海到西安,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在今天,从上海到西安乘飞机仅需2个小时,高铁约需8个小时,火车则需要20个小时。然而,在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那一年,陈君德回忆说,他们的列车耗费了整整60个小时。据他回忆,列车是硬座车厢,但大家依然能克服困难,靠在椅背上或者躺在地上轮流休息,心中充满了对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向往和憧憬。

在谈到初到西安的感受时,陈君德说:“西安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但是和现代化的上海相比,各方面还是落后一些。”不过,陕西省政府以及西安人民都对交大西迁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在让交大师生感受到亲切的同时,也帮助交大师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据他回忆,为了让师生们适应西安的校园生活,学校食堂在以面食为主的大西北地区,特意保留了大米,兼顾江浙一带学生的饮食习惯,这在当时实属不易。这种关怀和细致入微的安排在西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当时的交大师生感受到西北人民的淳朴、善良以及对国家的支持。

回忆起大学时光,陈君德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学期间的作息方式。他说到:“当时学校实行的作息制度是上午上五节课,下午自由活动,晚上在教室自修。下午一般在操场活动,我喜欢打篮球,偶尔也会去打排球。在运动后去自修效率会很高。我还在交大养成了睡午觉的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在陈君德写给贵州校友会的西迁故事中,他提到每当他在晚间自修时,远处校园工地上传来的悠扬乐声,特别是秦腔的旋律,总会萦绕在耳边。“我现在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每当听到秦腔的乐曲声就会回忆起在西安交大教室里晩自修的情景,历历在目。”

谈及印象最深的老师,陈君德提到两位基础课老师,他们没有按照常规的五分制评分标准,而是采用更为精细的100分制来打分,陈君德的两门课都获得了100分,这两位老师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照着别人的老路走,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此外,陈君德还特别提到苏俊义老师。苏老师不仅教会了他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在他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时给予了巨大的鼓励和支持。苏老师的话语如同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使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不至于气馁。苏老师的关怀和激励,帮助他坚定了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这份师恩将永远铭刻在陈君德的心中。

无私奉献,牢记西迁精神

1961年毕业后,陈君德被分配到贵州工学院(现为贵州大学的一部分)。他从助教起步,教授基础课程。1972年,学院开设铸造专业,他被调入机械系任教;1984年任机械系副主任,负责科研工作;1991年,陈君德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在1993年他被任命为贵州工学院机械系主任,并于1998年卸任。此后,他仍继续从事教学科研至2004年退休。退休后,陈君德历任贵州大学多个重要职务,直至八十岁方才卸任。

陈君德回忆担任访问学者时提到,教育部派他去德国交流学习,但他只懂英语,不会德语。便硬着头皮联系了多位同专业教授,询问能否用英语交流,大多教授都建议他先学半年德语,但考虑到交流仅有半年,这不现实。最终,他找到一位愿意用英语交流的教授,顺利完成了交流学习。这种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西迁精神的生动体现。在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重重困难时,陈君德依旧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这与当年他和一众学子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从上海迁往西安的精神如出一辙。无论是在西迁过程中,还是在海外学习的挑战中,陈君德始终坚持着一种信念:不管身处何地,都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让他在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与陈君德一同到贵州工作的,还有11名交大同学,而在这11名同学中,有9名来自于沿海地区。从沿海到较为落后的贵州,一干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这12名同学是西迁的参与者,也是西迁的践行者。据陈君德所言,他们12个人相互鼓励,牢记西迁精神,为贵州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中仍有三位同学留在贵州。

陈君德与在贵州工作的2名同学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陈君德校友的子女们也选择了留在贵州,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祖孙三代在贵州同心协力,共同为贵州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指引前路,寄语交大青年

在采访的最后,陈君德谈到了他对学校专业学科发展的建议。他指出,当年的教育体系中,将专业划分得过于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如今的大类招生模式,更有助于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他认为这一模式应当得以延续。同时,他特别强调了实验室条件的重要性。陈君德回忆起自己在求学时,国内的实验条件相对简陋,以至于他在担任访问学者期间,接触到许多从未见过的先进仪器。基于此,他认为学生应该多进行实践操作,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时候,理论知识可能过于抽象或难以理解,而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效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陈君德的经历不仅是对个人奋斗历程的回顾,更是对在校学子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它鼓励着大家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陈君德与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实践团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