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迁
作者:周凯敏,1996-2000年就读于西安交大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杭州小庭院“互联网+宅基地”项目的创始人。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专业96级校友,我们这一届在年份上有点小小的特殊,入学的时候恰逢母校一百周年校庆,毕业的时候又赶上21世纪开元,首尾都有特殊的意义。
2018年7月,我回了一趟母校。这也是我2000年毕业后,第一次重回母校的怀抱。校友座谈会上,校友部赵力老师一句嗔怪:“你们怎么才回来?”这句话特别触动人的心灵,刹那间,我不禁潸然泪下。是啊,怎么才回来?不想念母校吗?毕业以后,母校一直魂牵梦萦,怎么不想念,怎么不依恋?然而,身为交大人,常常自思碌碌多年却片功未立,受母校恩泽却不能反哺,又有何面目回见母校?心怀有愧,所以迟迟未归。
我相信很多校友和我有同样的感触,“交大人”这三个字既带给我们荣耀,但也给了我们一生背负的责任和压力,让我们活得比一般人更加沉重。但纵然如此,成为交大人,却始终是我们一生最幸运、最无悔的选择!
感谢母校,因为是她给了我们第二张身份证!不管幼年的我们是富贵还是贫穷,也不管我们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交大重新给了我们一个骄傲和自豪的血统,让或许曾经自卑的我们,拥有平视世界的自信和勇气!这一切,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
而比“交大人”这个身份更宝贵的,是母校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
作为西交学子,提起母校的历史,就不能不提起西迁历程,提起母校的精神,就不能不提起西迁精神。西迁既是交通大学的一次磨难,也是一次重生,由此发扬出来的西迁精神,更是成为西安交大的精神旗帜,指引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前进!
具体来说,西迁精神是什么?作为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坦然面对苦难的达观精神。
交大从诞生之初,就历经磨难。从清朝到民国,始终在动荡,分分合合,数易其名;抗战爆发,举校内迁,饱受艰险;50年代,院系调整,诸多优势专业拱手让人,被誉为下蛋的老母鸡;56年西迁,离别上海扎根西北,在黄土高原上开始新的艰苦征程。这一段段艰苦的经历,我们的交大始终坦然面对,在恶劣的环境和剧烈的动荡中,维持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其次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交大诞生在上海,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所以才被誉为东方MIT。然而,为了国家的需要,全校师生毅然放弃上海的优越条件,来到大西北,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来,对于交大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办学条件的艰苦,也将给办学水平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泯然众人。但是交大依然毫不退缩的来到这片黄土高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和奉献。
再次是始终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无论环境多么困苦,条件多么艰难,交大始终追求卓越,力争上游!西迁西安,院系调整,都没有让交大伤筋动骨,更没有从此沉沦堕落,反而在逆境中展示了强大的拼搏精神。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保持着国内一流的水准。长期以来,工科仅次于清华,被誉为工科榜眼,西交绝不是徒有虚名!
最后是勇于独立思考的自立精神。
交大能够屹立百年,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和奋进;交大人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绝不是趋炎附势,用尽心机和手段。这一切都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盲从,敢质疑,人格独立然后才能创造创新!很多人,包括我们校友都经常批评交大人身上有种“傲气”,但在我看来,这其实也不完全是坏事,有点傲气的人,往往勇于独立思考,拥有更加独立的人格。
西迁精神是西交人的精神财富,也塑造了西交人的坚毅、果敢、务实、勤奋精神品格。
我大学专业学的是建筑工程,但是遗憾的是,四年下来我并没有喜欢上这个专业,毕业后,是按照规定动作进入施工设计单位,还是勇敢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犹豫再三,我还是进入一家台企做测绘仪器的销售工作,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一份体面的职业,不仅要低声下气的求人,还要经常冒着酷暑严寒奔波在工地现场。这哪像是一个交大高材生该干的工作?——这是很多人听到我的工作后的第一反应。但其实,我在这份工作中学习到的,足以影响我的一生。艰苦的销售工作不仅让原本内向木讷的我,变得乐观、自信、喜欢与人沟通,更磨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在与社会方方面面的接触中,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并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也练就了我敏锐的市场嗅觉。
在IT行业做了近十年的销售之后,我希望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做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或项目。作为交大人,需要Make A Change,哪怕一点一点,哪怕最终失败灰飞烟灭,这是交大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于是,我选择了创业。
但是,创业过程是极其艰苦的。除去极少数的幸运儿,对大多数创业者而言,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对人的精神、体力、意志都是绝大的折磨和考研,而结果,却往往大概率是失败。在这个过程中,支撑自己走下去的,除了交大人身份带给自己的荣耀感和使命感,更多的是母校教给我们的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西迁精神。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创业历程中,我更加感悟到,西迁其实就是创业,西迁精神其实就是创业精神,而我的创业项目,也不自觉地深深打上了交大人的烙印。
“扎实!”“”创新!”这是很多人听了我的项目介绍之后的评价。其实,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赞美,作为交大人,我觉得这是必须做到的标准。
我的项目叫【小庭院】,是一个“互联网+宅基地”的项目,通过互联网发掘、盘活农村闲置的农房、宅基地资源,进而重新设计、建造成乡村庭院,给向往田园生活的城里人居住。
这个项目成立之初,最大的问题,是宅基地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宅基地不准买卖”、“严禁城里人下乡购买宅基地”,这些政策、新闻普通人也都时有耳闻,如今要在这片禁区中,趟出一条路来,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努力?
但是,我坚信这里面一定有机会。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管,一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改变这种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越来越越拥挤,这必然会产生“逆城市化”,一部分人重新向往、回归田园。
果然,在项目启动几个月之后,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给宅基地松绑,提出宅基地的“三权分置”,鼓励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我的判断对了!
而此后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振兴乡村战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振兴乡村,更是进一步扫清了项目发展的政策障碍,小庭院迎来大机遇。
一年多来,我仔细研究了现行的全国各地的宅基地政策、细则,精心设计业务环节,确保我们的商业模式不触碰任何法律红线,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复制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三权分置”政策提出人吴次芳教授听了我的介绍,给我很高的评价和鼓励,说我达到土地专业博士的水平。作为交大人,我觉得做事,就应该细致、认真、扎实,不投机取巧,不弯道超车。
2017年,我跑出浙江、广东两个省的200多个村子,开车里程超过4万公里,大部分都是崎岖的山路,虽然艰苦甚至危险,但是我甘之若饴,交大人,就要始终奋斗,吃别人不能吃的苦。
如今,我的项目初步有了一点成果,有了第一批客户,但远远还谈不上成功,一切还在路上。作为交大人,我将继续以西迁精神鼓励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期待有一天,我能够把小庭院做成功,盘活闲置农村资源,振兴乡村,服务客户,也让自己有更多的能力回报社会,反哺母校。
这一切,我觉得都是我作为交大人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