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 ( 小说)
作者:张强华,计算数学79级。现任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友文学联合会副会长。
1
啥时候想起来,张盛都觉得他毕业那年天热得很。他从兴庆公园门口把行李弄到西郊的828研究所收发室,出了一身大汗。这研究所主要搞军工研究,在八十年代末,研究所没有多少活路,正想着“军转民”呢。张盛工作很清闲,上班三件事:喝水、看报、尿尿。这可把他憋坏了。一年后,张盛的大学同学李想,在西安小寨附近办了一家“理想计算机营业部”,主要接大公司不愿意做的小活,像修理计算机啦、给打印头换打印针啦等等,有时也做上门安装和培训。李想知道张盛外号“张大谝”,口才了得,刚好是学计算机的,就拉他来搞培训,当老师。张盛一想,反正单位管的松,闲着也是闲着,就加盟了。
张盛搞培训,用自己老师王教授编的《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做教材。这书挺厚,一上来先讲计算机原理、再讲进制转换、接着分析文件结构。书里有大段大段英文信息。张盛用这教材讲了几次课,大家都感到计算机太难学。机关来的那些学员,个个都喊叫“Sa疼”。张盛一看,这样下去怕李想要怪他,也坏了自己“张大谝”的名声,就打算自己编一本“培训教材”。这个想法一出来,把他自己吓了一跳,“我的妈呀,就咱这怂样也敢编书?”他把手伸到下巴,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觉得自己的胡子没有多少。
过了几天,这一期培训班完成后,李想招呼他们几个“员工”到小南门夜市吃烤肉。几瓶啤酒下肚,张盛觉得自己胆子壮了不少,就把自己编书的想法给李想说了。李想一听高声呼叫:“好!嘹地太!编,编,编!”
第二天张盛酒醒后,一点也想不起编书的事情了。
过了几天,李想问他编了多少,他说一个字也没编。李想骂他:“夜里想了千条路,早上依旧卖豆腐!”
“我看都是咱们老师、教授才敢编书。”张盛诺诺地说。
“教授编教授的,咱编咱的。”李想大嗓门说。
“这行吗?”
“有啥不行?我给你说,咱就是‘贩子’,客户他们要啥咱就贩啥。再说了,你的文笔我知道,大学时就是‘星火文学社’的干将么,还得过几次“樱花文学奖”,大才子,这事保准能成!”李想使劲鼓励他。
“那咋个编法?”
“你想咋编就咋编,咋好懂就咋编,放胆干!”
李想连吹带煽乎,张盛一下子觉得自己了不得。心里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教授编得,我就编不得?
张盛就根据自己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按照由易到难、专讲应用、不讲理论的思路开始编写,从开机、关机说起,到预防计算机病毒结束。
张盛起早贪黑,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往往写到十一、二点,有一阵都写到了半夜一、两点。沉浸其中了,还嘟嘟囔囔,慢慢地他媳妇有些泼烦,说:“陕西出了个贾平凹,一部《废都》把长安城一半人都废了。你这要成了‘张平凹’,难道剩下的人都跟电脑过日子?!”
“甭说了,写成了挣下钱给你买电风扇呢。”
稿子写成,张盛想,必须起个响亮的名字。他想到自己的培训班基本上都是一月一期,干脆叫“电脑四周通”。他把名字刚写好,媳妇下班进了门,他就问媳妇:“你看这名字俗不俗?”媳妇说:“不俗,俗了好,世界上俗人多。不过嘛,这‘四’不吉利,干脆叫‘电脑五周通’。”
张盛又把书的结构重新整理了一遍,每周一章,一共五章,每周六天学习、一天复习,然后又在其中加了些插图,画出了操作细节,附录是屏幕信息的中英文对照表。整理完成后,书稿摞齐放在桌子上,看上去像几块粗糙的砖头。他一下觉得乏了,疲倦在他的身体中慢慢地扩散,就像一滴墨在宣纸上洇开来。
张盛拿个塑料袋子把书稿一包,拿媳妇扎头发的皮筋捆好,交给了李想。李想出钱找人用“四通”打字机排了版,找了个小印刷社,给人家说:“先印了300本。版不要毁,过几天还要再印呢”。两、三天书就印好了,蓝色封皮,红色书名,李想说:“这叫‘高科技蓝’,红色是吉祥色,此书必火,张盛必红,一个高科技写作之星,从古都长安升起来了!”
“‘理想’电脑,成就您的理想!实现您的梦想!”张盛也高呼他给理想电脑部写的广告词。
“你们两个发神经呀。”正在开票的李娜说。
2
李想决定,这《电脑五周通》不光做培训班的教材,还放在柜台上卖。在培训班上一使用,大家都说好,通俗易懂。因为来学习的都是公家单位的人,不是公家谁买得起计算机?对这些人来说,教材费可以报销,他们就你三本、我五本地从柜台上买走了不少,回去送亲朋好友,当今时代,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没过多少时间,300本就撒完了。
“我给你说个事。”一天快打烊的时候,李想很严肃地对张盛说。
“说吧,啥事,看你端的个架势!”张盛看李想一本正经,就笑着说。
“亲兄弟,明算账。咱们卖一本《电脑五周通》,我就给你提成一块钱,你看行不行?”李想盯着张盛。
“行,行,随便。”
“随便是啥意思,不满意就再加。”
“不加,不加,好着呢。”
李想马上从李娜那里拿了300块钱,塞到张盛兜里。李想这人不吝财,他常说,给人家钱要“从重从快”。他给你的钱,总是比你应该得到的多,往往也比你期望的多。这一招,后来张盛也学去了。
张盛拿了钱,直奔“民生百货大楼”,买了一台“长城”电风扇,扛到公共汽车站,搭车弄回自己租住的农民房,急吼吼地安装好。等媳妇一回来,他就显摆:“看我给咱弄了个电风扇,你还让不让我写书?”
“买个电风扇也不挑个好时候,你没看外面下雨呢。”媳妇凉凉地说。
张盛探头一看,刚才还热死黄天,现在却暴雨倾盆!
从那以后的每一年,只要张盛热得受不了,把电风扇支起来,当天必定下大雨。张盛心想,这才怪了,比天气预报还准。
3
第二天下午,张盛下班没有回家,准备先去“理想计算机营业部”。刚下公共汽车,突然有人拍他的肩膀,叫他:“漏勺!”他回头瞄了一眼,一个人西装革履,手提时髦的公文包,猛然间还认不出了。那人说:“我是‘老偏’呀。”哎呀,这不是大学时经常和自己一起踢足球的伙计吗。张盛一问,“老偏”出差到西安,也没有什么急事,干脆把他带到了“理想计算机营业部”。李想看张盛来了朋友,就给李娜说了一声,招呼他俩一起吃“羊肉泡”。
李想这人,爱热闹、好交友,信奉“财散人聚”,动不动就请客。
三人桂花稠酒一灌,话是越说越投机。张盛说“老偏”射门不带瞄准器,“老偏”说张盛是大“漏勺”,当后卫光会“送礼”。
嘻嘻哈哈中,李想问“老偏”现在干啥,“老偏”说他在北京电子科技出版社当编辑。
李想说:“这真是巧了,张盛最近编了一本《电脑五周通》,能在你们那里出版不?”
听李想这么一说,张盛赶紧从随身的包包里掏出《电脑五周通》,恭敬地递给“老偏”。“老偏”大概一翻,说:“没麻达,我是组稿编辑,碎碎个事,包在我身上!喝酒!”
张盛也不知道组稿编辑是个啥职务,反正是好事,好事就应该信。
十几天后,张盛收到“老偏”寄来的《图书选题申请表》,认真填写后邮回给“老偏”。一个多月后,收到了“老偏”邮寄过来的“图书出版合同”。看到合同,有点兴奋,也有点心虚,问媳妇:“敢签吗?”媳妇说:“签!挣下钱买空调。”他把签好的合同用挂号信邮给“老偏”。两个多月后,收到了“老偏”寄来的厚厚一沓“编辑意见”,张盛吓了一跳,担心这书出不成了。媳妇说:“不怕,好面要多揉几遍,好文章也得改几遍。”张盛认真修改后,再寄给“老偏”。等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消息,张盛也不问。
一天早上,刚踏进单位大门,收发室师傅叫住他,递给他一个包裹单。他把单子展开一看,地址是河北某县的一个印刷厂。他心中疑惑,这是谁寄的?也没想太多,拿回来再说。中午一下班,克里吗擦推出自行车,急三火四地奔邮局去了。到邮局取出来一看,一大块用牛皮纸包裹的东西,方方正正、提着沉掂掂的。他伸手撕包装纸,急切之间还撕不开,又从钥匙链上取下指甲刀,把包装的尼龙绳弄断。打开一看,是《电脑五周通》样书,印刷精美,封面还覆了膜。张盛一屁股坐在地上,半晌都没有起来。
晚上回到家,张盛把一本书随随便便地撇在小饭桌上。媳妇收拾桌子,拿起一看,一把抱住他,“成了!也不枉这一茬点灯熬油”。
张盛拿了几本样书给李想,李想十分夸张地打开一本新书,非让张盛给他签个名,说要好好存着,以后传给儿子。李想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把自家原来印的书和这本摆在一起,退后两步再瞅,光从外表看,觉得差别就像公司里的李娜和电影演员刘晓庆。
他又翻到最后,盯住定价看了一阵,给张盛说,你给你伙计打个电话,问批发给咱多钱?“老偏”给张盛说,批发价给最优惠的,跟给新华书店的一样,67折。另外,作者可以5折买一百本书。
李想听着电话,心里算了一笔账:卖自己印的那本书,一本能赚6块7,卖“老偏”印的那本书,一本只赚4块3。等张盛挂了电话,他给张盛说,你伙计够意思,咱赶快进一百本。
没几天,李想把公司自己印的书都低价处理了,现在卖的都是张盛的那本新书了。
过了两周,李想搭上了深圳一个关系,主要卖兼容机。凡是买他兼容机的客户,都送一本《电脑五周通》。
三个月后,“老偏”来信说书卖得非常好,又加印了。过了一个月,“老偏”说加印的一万本也卖完了。到年底,“老偏”给寄来了六千多块稿费,张盛觉得这是一笔巨款。相跟媳妇到邮局取钱,媳妇特意带了个手帕,把钱包好揣到衣服里面的兜里。
4
从那以后,张盛就得了一个毛病,逛书店和电子一条街,就爱寻有没有卖自己书的。一天,他在一家店看到一本《电脑五周通》,封面颜色比自己家里的那本淡,翻开书皮,里面的字也浅一些。他觉得不对劲,就买了一本拿回家。给媳妇一看,她媳妇说,这不会是盗版了吧?一句话点醒了他。顿时心中五味杂陈:一阵子喜,老子也算个人物了,值得盗版;一阵子恨,盗版就是偷我的钱呢。他赶紧给“老偏”挂电话,“老偏”让他把书寄去。
他心里撇不开,估摸“老偏”该收到书了,就给打电话问这事,“老偏”说已经交给社里了。他想多说几句,“老偏”说忙得很忙得很。后来,他发现这盗版书是越来越多了。出版社也顾不上,正改革,“老偏”到出版社下面的一个图书公司当了副经理,忙得团团转。又过了一阵子,“老偏”说到了西安了,晚上约他到西安饭庄吃饭。
进了包间一看,还有一个人。这人长得太排场了,身高估计在一米七八,国字脸,高鼻梁,浓眉,就是眼睛细细地,这倒好,看上去老是笑眯眯的。“老偏”给他介绍说,这是书商“浦哥”。“浦哥”起身拉着他的手,赞扬他是名校高材生、科技俊杰、大作家,佩服得很。
酒是好酒,特制西凤。喝到好处,“浦哥”问了他的工作情况,问了他的工资多少,很为他抱不平,说像他这样的人才,能考上这么知名的大学,几万人里才能挑出一个,这点收入太委屈。张盛说本来还指望写书争钱,无奈盗版严重。“老偏”和“浦哥”都说,盗版这事,神仙也没办法,中国太大了。“老偏”说,咱们一起跟着“浦哥”发财。他俩劝张盛把《电脑五周通》修订一下,加些新内容,交给“浦哥”印刷发行。他吃不准,犹豫不定,这不会是自己盗版自己吧?“老偏”说,只要修改的量超过30%,就算一本新书了。“浦哥”看他犹豫,把椅子挪到他身边,紧贴着他,伸出两个手指,说弄成了给他这个数。他想到媳妇怀孕了,还拿大木盆洗衣服,连个洗衣机都不舍得买。嗓子一热,就点了头。
很快,“浦哥”就把新的《电脑五周通》印好了,封面跟原来那本一模一样,就是加上了几个红色的大字:升级版!新书放在东八路“浦哥”的盛唐书店卖,但主要是向全国各地批发。张盛猜,“老偏”利用出版社的销售网络没少帮“浦哥”批发图书。
张盛是爱读书的人,常常来盛唐书店坐坐。“浦哥”不忙的时候,就和他谝一谝。实际上,“浦哥”是把他领进书业的人,以前写书只是误打误撞。从此他知道了选题、受众、体例以及发行等等,愈发佩服“浦哥”了。“浦哥”做的书很杂,但基本上都是畅销书。有一次,“浦哥”悄悄塞给他一本书,回去一看,是《废都全本》,把作者用方框代替的文字,都补全了。他吓了一跳,赶紧藏起来。
一次下大雨,他打算到盛唐书店避一避,发现书店关门了。门上还贴着盖了圆坨坨公章的封条。他给“老偏”打电话,“老偏”说好久都不跟“浦哥”联系了,人不见了。
雨停了,张盛推着自行车缓缓地走着,想起“浦哥”每次给他钱,都拿个牛皮纸信封一装,夹在一个杂志里,随便用个塑料袋一裹。说实话,“浦哥”对自己不错,咋就不见了呢。
5
李想生意做的顺风顺水,现在主要承接网络工程,代理美国索科公司产品。一天陪客户吃饭之后,李想说张盛这一段时间不编书可惜了,又说公司接活的时候很作难,客户不相信公司实力,如果有本公司自己编写的专业书,就好了。李想说的含糊不清,颠三倒四,张盛却明白了。他和“老偏”联系,说要编写一本计算机网络的书,“老偏”定下了书名:《计算机网络——从入门到精通》,又给他寄来了几本畅销书做参考。张盛一边翻这些畅销书,一边想起“浦哥”说的“借鉴”的三个层次:最低级的是一字一句抄,再高级的是把句子改一改,最高级的借鉴思想。有了理论指导,张盛很快就编好了,书中的示例都用来索科产品。他给李想说,想让李想帮个忙,叫李想当第一作者,这样销路好些,李想推托不过,只好答应了。李想又专门给“老偏”打了电话,“老偏”想了办法,把这本书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了。后来李想每次谈网络生意,都先送这本书,客户拿着这本清华出的书,都不再说啥,生意顺畅多了。当然,以后几年的稿费李想一分没拿,都给了张盛,张盛交给媳妇攒着呐。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理想公司已经成为省内数一数二的高科技公司;“浦哥”和“老偏”成立的阳光传媒公司每年都出不少畅销书,去年投资的电影《杀狼》,更是大赚数亿,最近也快上市了。张盛回想这么多年,自己就编了几十本书,心中戚戚然。她媳妇劝他,啥人有啥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