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2位校友入选2024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4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入选者名单正式发布,其中,西安交通大学2009级本科校友曹祥坤、2012级硕士校友赵新朋入选。现将入选理由原文转载如下:
曹祥坤,2009—2013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
入选理由:他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飞机燃料。
32岁的曹祥坤希望实现航空产业的碳中和。他发明了一种模拟光合作用的方法,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航空燃油的装备。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航空旅行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人工光合作用,即科学家将光、二氧化碳和水在反应器中结合以制造合成燃料,有望成为有潜力的脱碳工具。但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使该技术变得易扩展、低成本和高效。
使用光催化反应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曹祥坤的反应器脱颖而出。它高效地输送光、二氧化碳、其他反应物和能量到催化剂表面,是跨学科工程的杰作。他借鉴了光学领域的知识,使用光波导将光精准聚焦到发生反应的区域。
同时,一种称为挡板的特殊面板(用于从家用炉灶到火箭发动机的各种设备)可以有效地控制流道,以有效混合二氧化碳和其他反应物。为了使反应器保持在理想恒定温度,反应器中的相变材料在凝固和熔化时能可控地释放和吸收热量。
他的装置能将其吸收的约一半的二氧化碳在太阳光驱动下转化为一氧化碳,这一比例比类似反应器在类似工况下高20倍。随后,他将一氧化碳与氢气混合(混合物又称合成气),合成气可以作为制作航空燃油的原料。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已与基于他的博士课题创立的公司达成采购协议,未来二十年将购买3亿加仑由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的可持续航空燃油。
曹祥坤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了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设计出一种可以直接集成在飞机排气管内部的装置,以实时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原位转化为航空燃料,从源头上防止温室气体进入大气。
赵新朋,2012—2015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入选理由:他用玻璃陶瓷颗粒制作了一种可喷涂涂层,可以被动冷却建筑物。
32岁的赵新朋发明了一种玻璃基涂层,可以将建筑物屋顶的温度降低约3.5°C,低于环境空气温度,这可以将中层建筑的空调能耗降低近10%。
如今,空调和其他冷却系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的7%,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将增加两倍。被动冷却材料是一种富有潜力的替代品,因为它们无需消耗任何能源即可自行冷却。
虽然这种冷却材料已经问世多年,但大多数都是基于聚合物和塑料,无法承受数十年的风吹日晒。赵新朋说,这些材料在建筑物屋顶上几天内就会变黄,性能就会下降30%,而且几个月后,它们的冷却效率就会完全丧失。
赵新朋通过使用细磨玻璃和氧化铝代替塑料,解决了耐久性问题。他的新涂层可以喷涂或涂在建筑物、车辆或道路上。它由约500纳米的氧化铝颗粒组成,经过完美调整,可反射高达99%的太阳光,从而防止热量被吸收。
为了将他的创新推向市场,赵新朋创立了一家名为Ceracool的初创公司,他正在努力扩大不同应用的涂层范围。
据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诞生于1899年,是一家历史悠久、影响力极大的科技商业化智库。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简称“TR35”),涵盖范围包括生命科学、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
图文:麻省理工科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