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安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政策措施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市副市长孟浩就新出台的3大方面9个政策文件作介绍。其中的亮点之一,是解读新出台的《西安市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这是西安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措施》从支持创新港加强原始创新和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持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校地协同引导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港三个方面,制定了16条措施。围绕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能级实验室体系、引培创新型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及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
《措施》中详细体现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规划用地情况
深化产教融合,迫切需要创新供给端、企业需求端、政府服务端的协同发力。《措施》的正式发布,不仅彰显了西安市政府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也为创新港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和发展信心。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抓住了机遇,纷纷“慕名而来”。“这为我们吸纳科技成果再添一把火。”陕西秦洲核与辐射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磊表示,企业正积极依托《措施》,联合西安交大物理学院、前沿院等相关院系携手筹划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将聚焦核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在创新港实施的“6352”工程中,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种要素进创新港,第一便是“政策生态”进创新港。不难看出,地方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破除“篱笆”、厚培“土壤”,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体系,推进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2024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调研创新港,先后前往数字展厅、南瑞集团—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正泰集团—西安交大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考察调研。
回顾创新港的建设发展,是学校扎根地方、融入产业、开放协同的生动写照:2021年,陕西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在产学研用协同、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方面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实现科技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有机衔接,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2023年,省委书记赵一德在西安交通大学作形势与政策报告时,特别提及了“一港模式”,希望学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在立德树人、创新攻关、服务发展、自身建设上追求一流,更好为全国、为西部、为陕西现代化建设服务。2024年1月,李强总理在陕调研时,听取交通大学西迁历史和创新港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叮嘱学校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在建设校企联合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3月,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管委会联合建立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并设立联席会议工作专班。专班成员来自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多个领域,采取“专班运行、专职负责、集中办公”的形式开展工作,统筹推动新区各行业部门、重点企业等与学校的协同联动。4月,在陕西省印发的《2024年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支持咸阳市与西安交通大学校地合作,加快建设镁材料研发中心,共建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一河两岸”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 西安交通大学促进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合作协议》签署,将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为创新港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创新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自2021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创新港初步建设了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等为主的创新策源圈层、以校企联合成果转化中心等为主的产教融合圈层、以科技产业孵化园等为主的产业培育圈层。目前,已与20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9家、中国500强企业50家,建立77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组建66名职业化科技经纪人团队,从3万项存量成果中梳理出1300余项易于转化成果推送给企业,并引入80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265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就地转化211家企业。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当前,一股澎湃的创新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西安交大奔涌向前。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通过源源不断聚人、聚智、聚势、聚能,西安交大将以勇立潮头、追赶超越的劲头,加速推进创新港从“大学校区”到“科技策源地”的转变,聚力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新起点上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