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新闻
更多
母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 · 母校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学知识 做学问 追求真理——专访交通大学西迁教授谢友柏院士
2023年11月29日 11:53 

【光明日报】学知识 做学问 追求真理——专访交通大学西迁教授谢友柏院士

内容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

谢友柏,1933年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内燃机制造专业并留校任教,1957年随校西迁。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机械摩擦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近日,在对交通大学西迁教授谢友柏院士的采访中,谢友柏分享了他的学术成长经历、感想以及西迁创业的故事,并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宝贵建议,撰写寄语“学知识,做学问,追求真理!”。

学知识: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求知

学知识,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前,交通大学一直有学生爱国运动的传统,曾被誉为沪上“民主堡垒”,上海解放前夕亦有两位交大烈士为了国家的新生献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发展,交通大学广大师生胸怀大局、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建设六十余载,其中就包括谢友柏。谢友柏曾说,学知识,先学做人是关键,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品”是对国家、科学、事业的忠诚。人才首先要做“人”,“才”才有用。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做人的精神,没有这个,学再好也不可能发挥作用。

学知识,还要主动求知、自主学习。小时候,谢友柏身体不好,小学只读了不到一个学期,那时父亲办的一所私立学校里有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生文库》,他就经常在卧床养病期间背着大人偷偷阅读,逐渐养成了主动求知的习惯。上大学时候,他省吃俭用、卖旧报纸,只为买到梦寐以求的苏联出版的那套关于机械设计与机械零件的权威书阅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锅炉厂给工人上课期间,他曾拿着100瓦的灯泡挑灯夜战,熬了好几个通宵看完了苏联关于机械强度的三本权威专著;在科研路上,他亦始终坚持边干边学、主动求知、自主学习,从机械零件转战摩擦学到后来的设计科学,永远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界。

做学问:重在实干苦干、团结合作

做学问,实干苦干是基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国际科技封锁,谢友柏同一帮年轻教师,克服重重艰难,从无到有亲手搭建教研室实验平台,自主培养研究型人才。谢友柏回忆说当时试验条件极其艰苦,“为了造试验台,连一根电线,一个螺丝钉都是磕磕碰碰地弄到的”。20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高速实验用增速箱齿轮达到4级精度的要求,谢友柏和朱钧老师一人背一个齿轮,到宝鸡秦川机床厂磨齿。因为买不到火车票,他们找到拉牲畜的车,拿一堆稻草朝角落一放,便不吃不喝6个小时赶过去,磨好以后再背回来和工人一起装配调试,就这样往复多次。他们就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大家实干苦干,将最初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研究所,建成国际领先试验台。

做学问,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1982年,谢友柏在交大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每个字、每张图都是他画的,但因为是8个人一起做的研究,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了最后。谢友柏说,团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定要用这种精神来团结所有的人。只有形成大的研究团队,注重学术传承,才有可能产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推动科技创新,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追求真理: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

追求真理,要有科学的态度。物理、数学、化学是非常基础的科学,可以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是数学的应用,而化学则是物理的应用,这些基础科学可以很好培养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和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的原则。谢友柏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学期间,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两方面的培养,一是对概念的精准理解,二个是对结论的严格证明。谢友柏曾说,“我现在形成的一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跟在南模期间我总结出的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密不可分”。

追求真理是科学的先天基因,在长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中,谢友柏围绕摩擦学在润滑、磨损、振动、形貌、传热、流变、工艺、材料、可靠性、控制、监测、知识获取、专家库等方面开展大量基础研究,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被称为“摩擦学的三条公理”。20世纪90年代,已入花甲的谢友柏深感设计学之于国家制造业的重要性,将研究的重心又转向设计科学领域,提出了设计科学中的四个基本定律,以期提升我国现代设计和产品研究开发的能力……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谢友柏的家国情怀和始终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他说,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尊崇科学规律办事,更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精神不可能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要真正按科学规律办事!

文字:光明日报 张哲浩 李洁 通讯员 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