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总第3期]
内容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
编者按:亲爱的校友,为了精准传递母校建设发展信息,协助校友对接母校科研成果,自2022年起,校友关系发展部特开设“【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栏目,通过我们编辑的梳理,每周五发布一次母校的学科及科研动态。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的校友与母校相关学科搭建起交流互通的桥梁。
目录
(2022年3月10日至3月17日)
一、学科动态
卢建军调研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西安交通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基地建设多项评价指标居于全国前列
西安交通大学启动“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西安交通大学举行全国3D大赛14周年精英联赛校内选拔赛
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核安全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思政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课程开启“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二、科研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分析化学趋势》发表细胞膜仿生涂层药物筛选综述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青年学生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昌教授团队在《自然》发表评述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高精度组装中国汉族基因组
一、学科动态
卢建军调研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作
2022年3月9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调研文科实验室,先后走访了管理学院智能决策与机器学习研究中心、社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等处,实地了解各研究平台建设进展和成效,深入了解了文科实验室的推进情况与存在问题,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积极搭建大文科建设平台,全力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79940.htm
西安交通大学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据陕西广播电视台报道,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联合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陕西省共有8所学校的20个学科入选,西安交通大学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79938.htm
西安交通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基地建设多项评价指标居于全国前列
日前,中国政法大学法治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就教育部首批22家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数据表明,西安交通大学多项评价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在“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位居全国首位。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3/180147.htm
西安交通大学启动“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2022年3月8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会。为进一步深化科教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工程领军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特启动“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校企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为目标,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计划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平台,在联合攻关中培养创新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申报将于近日启动,该计划将与百家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实质性的合作,聘用千名工程科技专家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为国家培养近万名卓越工程人才。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国家工程类研究生教育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创建一批依托校企创新联合体的工程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一支由学校工程类学术骨干和合作单位的项目骨干、领军工程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双导师”或导师组队伍。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79963.htm
西安交通大学举行全国3D大赛14周年精英联赛校内选拔赛
2022年3月10日,全国3D大赛14周年精英联赛校内选拔赛在兴庆校区实践教学中心举行。全国3D大赛专家委副主任、3D动力集团副总裁霍有朝,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副院长张硕英、机械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永泉等6位评审专家以及参加选拔赛的30余位师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加开幕式。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9/180024.htm
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核安全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思政
西安交通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核安全类”课内虚拟仿真实验是与核电厂安全分析、压水堆核电厂运行、核电厂系统与动力设备等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由核电厂与火电厂系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担。课程团队负责人单建强教授在西迁教授朱继洲教授指导下,带领这支陕西省教学团队,建成了国家级一流课程和陕西省虚拟仿真金课各1门,主持陕西省教改项目3项,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培养一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本-硕-博多层次核反应堆安全与运行类人才。
课程团队结合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及课程特点,按照“文献调研-思政元素提炼-案例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效果评价-反馈改进”的思路,从历史回顾、身边榜样、大国担当等角度出发,开展“核安全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思政。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80109.htm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课程开启“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关键时刻。西安交通大学启动线上教学后,体育中心线上授课方案以教师实时远程指导为主要教学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线上体育教学新模式。结合各类专项教学特点,对于对抗性小、场地便于使用的专项,则采取直播授课指导,体育委员代为现场组织的形式授课。对于技术难度大、互动要求高的专项,体育中心采取思源学堂视频讲解,学生讨论再提交视频作业的形式授课。同时,配合使用中国大学MOOC、腾讯会议、微信群、QQ群等全方位进行线上远程指导。对于危险性大、对抗性的专项,采取录播视频打卡的形式授课。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80126.htm
二、科研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分析化学趋势》发表细胞膜仿生涂层药物筛选综述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王嗣岑教授研究团队一直以中药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和药物发现方法为目标,发展了多种细胞膜仿生涂层药物筛选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卜羽思助理教授在王嗣岑教授和解笑瑜副教授指导下,以团队之前的工作为基础总结了一系列用于从中药等天然产物中筛选药物的天然细胞膜涂层的仿生材料。基于天然细胞膜涂层的仿生技术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研究具有效率高、灵敏度高以及特异性强等优势,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这项技术所制备的细胞膜包覆材料既可以整合无机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又能继承源细胞表面复杂的生物功能。综述系统地描述了该技术使用细胞膜涂层进行药物特异性筛选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包括细胞膜色谱在内的4种不同策略,评价了不同策略用于药物发现的优缺点,并对该项技术未来的挑战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关研究成果以《从天然产物中发现药物的细胞膜伪装技术的最新进展》(Recent advances in cell membrane-coated techn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natural products)为题在线发表在《分析化学趋势》(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IF:12.296)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0099.htm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青年学生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
2022年初,西安交通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2022年1月,朱云博团队开发出可见光催化的烯烃多氯化新方法。在导师朱云博特聘研究员指导下,药学院2020级硕士生吴春颖采用廉价的氯仿及其他市售氯化物作为氯化试剂发展了一种可见光催化的烯烃多氯化的新方法。TEMPO自由基捕获实验和KIE动力学同位素实验表明反应经历一个光诱导的自由基过程,而且是选择性C-Cl键活化而不涉及氢原子转移过程。该方法采用温和的可见光,100%原子经济性合成有机氯化物。不仅具有广泛的底物普适性,而且能够实现药物分子的后修饰,为快速构建先导化合物库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成果以《基于可见光催化氯仿及氯化物产生二氯甲基自由基的方法实现烯烃的多氯化》(Visible Light-Mediated Polychlorination of Alkenes via Dichloromethyl Radical Generated by Chloroform and Chlorides)为题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上。
2022年2月,王珂教授团队开发出H-HPMA防粘连促伤口愈合水凝胶。药学院2019级硕士生高居山在王珂教授指导下构建了大鼠盲肠磨损-腹壁缺损模型和黏连松解手术后的二次黏连模型,评估了H-HPMA水凝胶的防粘连功效。体内实验表明H-HPMA水凝胶可以有效地预防粘连并促进伤口愈合,治疗时间缩短到了五天,其抗黏连效果显著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透明质酸钠水凝胶。该研究成果以《受瓶刷启发的可注射水凝胶用于术后腹腔粘连及二次粘连的快速预防》(Bottlebrush Inspired Injectable Hydrogel for Rapid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and Recurrent Adhesion)为题,发表在生物材料领域权威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上。
2022年3月,张三奇团队开发出规避表皮生长因子突变导致耐药性的特异性方法。药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宏义在导师张三奇教授指导下,在规避表皮生长因子突变导致耐药性的相关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利用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分子中的E3连接酶配体,和靶蛋白配体同时结合靶蛋白与E3连接酶,可以促进靶蛋白泛素化和降解,这一独特作用模式使得PROTACs克服耐药的潜力。该研究成果以《通过优化EGFR配体发现的高效EGFR突变体PROTACs》(Discovery of Potent PROTACs Targeting EGFR Mutants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Covalent EGFR Ligand)为题,发表在药物化学权威期刊《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0071.htm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昌教授团队在《自然》发表评述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昌教授团队受《自然》杂志邀请,针对活细胞内的甲烷形成机制发表了重要分析与评述。该文章在2022年3月9日以《甲烷可在所有活体生物中产生》(Methane might be made by all living organisms)为题发表在《自然》上的新闻与观点(News & Views)专栏。该专栏近10年来共计发表约20余篇来自中国大陆学者(团队)的评述文章,此次为西安交通大学首次在该专栏发表论文。
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弗兰克·开普勒(Frank Keppler)教授团队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前期成果,刘昌教授团队提出:1.机体释放的甲烷是生物体内ROS水平的间接标志物,通过检测呼吸、血液或组织中的甲烷水平可反应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在体外诊断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2.ROS驱动的甲烷产生过程是机体对抗氧化应激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3.外源性摄入甲烷(吸入甲烷气体、饮用富甲烷水等)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来发挥辅助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及大健康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刘昌教授团队在文章中率先提出了内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应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0061.htm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高精度组装中国汉族基因组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生物交叉团队在首席科学家叶凯教授的带领下,构建了中国汉族人的单倍型基因组HJ-H1和HJ-H2,两套单倍型基因组序列的连续性指标contig N50均大于25Mb,是现有最好汉族基因组HX1的3倍以上,为发现完整准确的汉族特异遗传特征,揭示汉族特异性状分子机理奠定基础。HJ-H1和HJ-H2分别填补了当前国际标准人类参考基因组中176个和213个缺口,得到了约12.9 Mb和13.4 Mb汉族特异碱基序列,是完整解析人类全基因组的一次重要补充,为破解人类基因组中的“未竟之地”贡献了中国智慧。HJ基因组的发布,将有望成为汉族人群标准基因组,极大推动我国生物医学的发展。
本研究以《基于HiFiC测序数据的中国汉族高质量基因组单倍型组装》为题发表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 《基础研究》 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0057.htm
内容整理: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