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新闻
更多
母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 · 母校要闻 · 正文
【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 [总第二期]
2022年03月11日 16:50 

【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总第1期]

内容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

编者按:亲爱的校友,为了精准传递母校建设发展信息,协助校友对接母校科研成果,自2022年起,校友关系发展部特开设“【速览】传递交大学科动态 展示交大科研进展”栏目,通过我们编辑的梳理,每周五发布一次母校的学科及科研动态。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的校友与母校相关学科搭建起交流互通的桥梁。

目录

(2022年3月3日至3月11日)

一、学科动态

卢建军调研电气学院校企融合共建新型研发平台

周又和院士做客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并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特高压设备安全运行与风险评估方法”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图书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西安交通大学两个网信项目入选工信部、教育部试点项目名单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2022年“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首届中国新闻史知识数据库建设及可视化设计大赛

二、科研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先进材料》发表健康监测领域可穿戴变色传感器综述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在EGFR突变体PROTACs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褶皱调控与力致变色领域取得新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高比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一、学科动态

卢建军调研电气学院校企融合共建新型研发平台

2022年3月1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实地调研电气学院校企融合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卢建军先后察看了阳名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交大超容与固态电池储能联合研究院、南瑞集团-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特变电工-西安交大联合创新中心、西安交大-思源电气电力设备研发中心、正泰集团-西安交大智能电气技术创新中心、平高集团-西安交大电力装备技术研究院,与校企双方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校企合作模式、人才交流培养、科研进展以及成果转化等情况。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79701.htm

周又和院士做客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并作报告

2022年3月1日,应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陈振茂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周又和教授访问航天航空学院,并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空天与力学研究院为航院师生带来主题为《关于力致失超》的精彩学术报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7/179691.htm

西安交通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特高压设备安全运行与风险评估方法”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2022年3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以线上会议方式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特高压设备安全运行与风险评估方法”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仪。项目组攻克了特高压核心设备安全运行与设计制造两方面挑战,建立了特高压设备气固界面放电与油纸绝缘失效的应用基础理论,取得了设备运行风险评估技术的突破,为多物理场下设备绝缘设计与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专家组对项目的出色完成情况给予高度肯定,一致同意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79836.ht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图书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日前,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评选工作结果揭晓,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申报的《金属丝电爆炸物理及应用》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属于自然科学领域。《金属丝电爆炸物理及应用》项目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邱爱慈院士团队在脉冲功率及新型负载技术领域长期研究积淀的成果,填补了国内金属丝电爆炸物理及应用专业学术专著的空白。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79786.htm

西安交通大学两个网信项目入选工信部、教育部试点项目名单

2022年初,由西安交通大学申报的“5G赋能教考评管技术创新及智慧教育示范应用”以及“IPv6驱动、5G赋能的智慧教育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项目分别通过教育部、工信部评审,入选5G+智慧教育试点项目及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项目名单。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79738.htm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2022年“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

2022年3月4日,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指导,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合作组织的线上“2022年‘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肥胖防控,你我共行动”举办,共约2万人观看了论坛线上直播。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肥胖联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营养学会以及高校和医院等机构的领导和资深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并作精彩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我国肥胖流行状况、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79720.htm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首届中国新闻史知识数据库建设及可视化设计大赛

2022年3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传播系主办的首届中国新闻史知识数据库建设及可视化设计大赛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生展示了设计作品,评审专家现场打分评审,最终公布了“首届中国新闻史知识数据库建设及可视化设计大赛”获奖名单,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重庆大学等校学子喜获奖励。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7/179788.htm

二、科研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先进材料》发表健康监测领域可穿戴变色传感器综述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峰教授课题组总结了一系列可以在温度、pH、光和电场等因素刺激下变色的材料,以及将其集成在可穿戴表皮传感器上,作为健康监测的应用。生理信号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即物理信号、电生理信号和化学信号,三种信号与健康状况高度相关,也可以集成到一个单一平台中进行多生理信号监测。此外,还对这些变色可穿戴监测设备的制备、最新进展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新一代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关研究成果以《用于健康监测中可穿戴表皮传感的具有可调节光学特性的材料》(Materials with Tunable Optical Properties for Wearable Epidermal Sensing in Health Monitoring)为题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79946.htm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在EGFR突变体PROTACs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张三奇教授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EGFR-TKI的研究,期望通过PROTACs技术克服或规避EGFR突变导致的耐药。该团队以自主设计、合成、发现的新的高活性的含嘌呤骨架的共价EGFR-TKIs作为EGFR配体,得到一系列共价的EGFR突变体PROTACs,最终发现了抗增殖活性高、降解活性好、选择性高并能同时高效地诱导单突变(EGFRdel19)和双突变EGFR(EGFRL858R/T790M)的PROTACCP17

该研究成果以《通过优化EGFR配体发现的高效EGFR突变体PROTACs》(Discovery of Potent PROTACs Targeting EGFR Mutantsthrough Optimization of Covalent EGFR Ligand)为题发表在药物化学权威期刊《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

ACCP17对EGFRL858R/T790M和EGFRdel19DC50值的测定结果 (BD)分别为(A,C)的统计图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79934.htm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褶皱调控与力致变色领域取得新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军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褶皱表面动态调控实现多种力致变色行为的新策略。采用极其简单的SiOx/PDMS材料体系,通过巧妙控制力响应型动态褶皱表面,实现了不同类型的力致变色效应,分别为力致亮度改变型(brightness mechanochromism, BM)、力致颜色改变型(hue change mechanochromism, HCM)、力致可视角改变型(viewable angle mechanochromism, VAM) (如图所示),并探索了力响应型褶皱表面在智能显示、防窥防伪、柔性应变传感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上述策略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材料可逆性和稳定性优异,具有潜在的商业前景。

该研究成果以《褶皱动态调控及力致变色》(Reversible Mechanochromisms via Manipulating Surface Wrinkling)为题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79827.htm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在高比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王鹏飞教授课题组提出利用Li+、Mg2+、Ti4+三种特定功能离子的协同效应有效解决了P2型正极材料低电压区域钠空位有序重排和高电压区域大体积相变的难题,设计的正极材料工作电压为3.57 V,可逆比容量达到134 mAh g–1,与硬碳负极匹配的全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96 Wh kg–1。同时,王鹏飞教授团队通过高通量合成实验绘制层状相的热力学稳定相图,研制出一种P2和O3双相结构共生的新型层状正极材料,两相界面的“互锁效应”有效减小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结构应力和晶格错位概率,缓解了大尺寸钠离子脱嵌过程中的相变体积变化,得到了一种可逆比容量为144 mA h g–1,能量密度高达514 Wh kg–1的新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相关研究成果以《多离子协同抑制P2型正极大体积相变提高钠离子电池性能》(Mitigating the Large-Volume Phase Transition of P2-Type Cathodes by Synergetic Effect of Multiple Ions for Improved Sodium-Ion Batteries)为题于2022年2月21日在线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同时以《一种合理的双相调控策略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A Rational Biphasic Tailoring Strategy Enabling High-Performance Layered Cath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为题于2022年3月1日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79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