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新闻
更多
母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 · 母校要闻 · 正文
“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2016年06月01日 00:00 

      5月28日-29日,由人文学院主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研院人文社科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融汇与承继:‘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南洋酒店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意大利、拉脱维亚、香港、哈萨克斯坦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教授,以及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所国内高校以及西安碑林、昭陵博物馆等研究所的100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本次论坛围绕二戴《礼记》与功夫论研究、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文化艺术五个核心内容,邀请各界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案例解析和经验分享。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教授、人文学院院长边燕杰教授、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哲学政治学院副院长Meirbayev Bekzhan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周树华教授在大会上致辞,分别从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视角出发,强调了基于多学科的丝路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议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马晓彬主持。大会主题发言后,人文学院各学科按计划组织开展了主旨明确、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分论坛。

文化哲学分论坛

         文化哲学分论坛以“二戴《礼记》与古代礼乐教化”为核心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约30多人出席会议,各位学者、教授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论坛分两个单元,设“二戴《礼记》与功夫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与礼乐教化”、“二戴《礼记》的成书与历史影响”、“礼学与经学”四个议题展开,分别由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西安交大人文学院陆建猷教授、龚建平教授、邓名瑛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彭林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丁四新教授,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丁鼎教授分别作为点评嘉宾。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所丁鼎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礼》经附庸,蔚成大国——《礼记》的思想价值及其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发言,梳理了《礼记》从附属于《仪礼》的资料汇编上升到儒家“五经”之一的历史过程,并从近代“小康”政治思想的实践、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讲话具体阐述了《礼记》一书的思想价值。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丁为祥教授作了“从经史异趣到同体异用——理学对经史关系的探讨及其走向”的主题发言,阐述了自己近年来研读理学经典的思考,指出了宇宙论本体论和本体宇宙论的不同。西安交大人文学院龚建平教授讨论了《礼记》中常被人忽略的“知”,他认为《礼记》中的“知”内涵丰富,但总体上以道德认识即“明善”为中心而展开。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作了题为“《礼记》的儒教思想”的发言,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邓名瑛教授阐述了汉代儒学制度化与汉魏道德生活,萧平以“‘教化’还是‘自化’——论老子对礼乐教化的反思与批判”为题,指出了老子对于实施礼乐教化弊端的认识,并主张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其实是从“教化”转向“自化”。郑州大学张永超从荀子出发,对荀子礼乐教化思想进行了现代省察,探讨了欲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秩序与幸福的起点等问题。


       广西大学哲学系郑朝晖教授作了题为“《春秋》、《礼运》、《周官》与《易》:熊十力的‘新四书’说”的发言,曲阜师范大学林桂榛教授对《乐记》中的“乐”的含义进行了细致考论,指出《乐记》中的“乐”有歌奏舞复合行为的乐形态,并有鼓乐、奏乐之乐和心动之乐三义。王虹霞教授以“释《乐记》‘感’范畴”为题发言,对《乐记》中“感”的含义进行了认真考辨和深入分析。同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任慧峰和覃力维博士也从礼乐教化和《礼记》篇目考据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丁四新教授作了题为“刘向、刘歆父子的五行灾异说和新德运观”的发言,他指出刘向、刘歆父子对《五行传》进行了调整,并讨论了他们采用五行相生顺序的新德运观的原因。西安交大人文学院杨锁强教授讨论了国学与当代书法创作的关系,指出书法创作需要深厚的国学底蕴作为支撑。陆建猷教授以“现代儒学实践怎样吸收与焕发传统儒行观念”为题发言,他认为,《儒行》作为小戴《礼记》中的篇目,论述了儒家社会生活思想与日常践行方式,现代新儒家思想应当对这一思想进行现代传承。人文学院苑文静博士带来了题为“大数据中国哲学深度分析”的发言,阐述了人文学院科技哲学团队所做的面向中国哲学的文献交流共享新平台,并演示了其平台在文献搜索、内容深度分析等方面的操作方式,为与会嘉宾带来了研究的新思路。

        本次论坛既有礼乐文化内容、历史渊源及走向等方面的探讨,也有以现代化工具对传统进行发掘的新尝试。纵观所有发言和点评、讨论,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尽管近代以来礼教和礼学研究受到重创,但是,因为其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统,是不可能真正消融衰亡的,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它又会再现生机。根本的原因在于:礼是植根于人们生命深处的,是文化修为与生命品格的象征。人文学院哲学系的部分教师以及来自兄弟院校的青年教师列席和旁听了研讨会。

社会学分论坛

        社会学分论坛以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完成的2014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八城市调查”(JSNET2004)为基础,邀请学者宣讲基于本数据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对即将进行的2016年追踪调查工作进行讨论和部署。


       学术研究成果宣讲分为三个单元进行,分别由吉林大学王文彬教授、复旦大学李煜教授、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主持。

       李煜教授、王文彬教授、李黎明教授依次就信任问题、居民风险感知问题以及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研讨报告。梁玉成教授就“社会网研究前沿问题:求职者社会网内生性问题的解决”作了精彩报告,同时分析了求职者的不同类型,引起现场热烈的讨论。

       会上,博士生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社会现象——孙宇对于社会资本累积效应分析发现,社会资本的延时效果对于高人力资本的人具有更强的作用;杨洋的研究《机会结构、跨体制社会资本与创业》则指出了不同的机会结构下,中国城市受雇者的创业选择差异以及资源禀赋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祝毅和张顺教授对于城市居民的流动研究的分位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则表明:虽然我国呈现出更加开放的趋势,但是阶层固化的趋势在社会上层、中低层仍然存在。而后,高继波分析了城市居民社会网络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李晓光与李黎明的研究从制度分割、志愿者行动——公共性再生,尝试走出“公”与“私”的二元对立,分析了从志愿者行动中找寻开拓公共性的可能。梁芳、雷鸣分别汇报了社会流动模式对于认同偏移的研究及社会资本从虚拟空间到实体空间的转换等问题。

      每一个单元的自由讨论环节都能引起现场与会者的多维度讨论,这些讨论更激起现场师生的研究热情,同时也使得讨论更加充分。

中国语言文学分论坛

          中国语言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主任李慧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首先以“李白诗歌文本多歧状态之分析”为题发言,梳理了存世李白文集,又对多篇目展开了具体分析,并就李白同一诗歌存在多种文本形态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探究了李白创作、修改思路。其后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教授作了“关于《西游补》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从《西游补》作者、成书年代和原书关系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原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现西安翻译学院人文院院长李志慧教授的“敦煌写本与文学转型”从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的“敦煌写本”入手,将其视作我国古代通俗文学形成的先声,分析了其所蕴涵的文学转型之意义。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王其禕老师讨论主题为“般若之心:唐代刻石所见《心经》玄奘译本比勘”,他向与会代表展示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心经》刻石版本,考证了玄奘《心经》译书成本时间、存世祖本原貌,并对现有唐刻《心经》进行了异同比勘,还就现存欧阳询书《心经》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当为伪作。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作了“从昭陵文物中的外来文明看唐文化的引领作用”的报告,展示了百余张昭陵博物馆内多件未曾公布的珍贵文物照片,再现了唐文化阅经千载而历久弥新的吸引力、凝聚力。

       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的程远老师讨论了“张骞凿空”与“天下观”的关系。韩国外国语大学朴宰雨教授追溯了韩国与西安间从古至今的文化交往,提出了“东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朴教授曾将多部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韩文。在研讨会中,他谈到了自己与中国文坛多位知名文学家、批评家的友谊,表达了希望推进韩中两国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望。陕西师范大学柏俊才教授就丝路文明与平凉户的文学成就展开讨论,以地理、史学为根基,对平凉户其意进行了考辨,剖析平凉户文化根柢,并对其文学成就进行了说明。韩国外国语大学张斌博士以《忠义直言》为研究文本,讨论了东流文献对韩国汉译学及汉语教育的影响,对《忠义直言》在汉译学教育、汉语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地位以及意义作出了进一步的考察。西北大学邵颖涛教授以《金刚经》灵验记的传抄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敦煌地域文化下佛教故事传抄现象,认为其与文人志怪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出现了有别于中原故事的传抄特征,在此过程中,可反观中原文明对敦煌佛教文化之反。西安交大张勇、姚明今二位老师代表中文系在此次研讨会作了发言。

新闻与传播分论坛

       新闻与传播分论坛以学术探讨的形式进行,共有12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会,学者们就其相关研究作介绍,评委点评穿插其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吴旭教授带来题为“‘一带一路’:中国文明的三重回归”的报告,认为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应当跳出狭隘化、短视化及冲动化的误区,避免将“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做成搭便车、凑热闹式的一哄而起,他重点阐述了“一带一路”对中国文明的历史、文化、信仰的三重回归。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周树华教授认为,“丝绸之路是人类好奇心的一座纪念碑,是对新知识永无止境的渴求,是文化交流的本质所需。”他从可衡量的角度讲解文化,作了“丝绸之路、文化和实证研究”的报告,认为如果处理得当,文化可以成为实证研究的显著变量。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文辉教授及其团队经过三十年的潜心调研,分析比较研究了台湾新闻人员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工作状况,使与会人员直观深刻地了解了台湾新闻人员及其新闻事业。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魏然教授认为,虽然互联网传播日益全球化,但由于世界各国的语言不同和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要求更高。本土化的人文新媒体是国际文化有效传播的基础。他探讨了如何利用全球化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传播本土的文化机会,同时提出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本土化策略。此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谭天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庄金玉副教授、韩国韩南大学郭德焕教授、哈萨克斯坦学者Meirbayev Bekzhan,西安交大万翔、申楠等学者也都参会并进行发言。

       西北大学王晓梅教授及西安交大外国语学院郭继荣教授作为嘉宾评委,与作报告的学者展开探讨交流,并适时做出点评。三个多小时的学术探讨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强烈的头脑风暴,思辨与争鸣构成了本次新闻与传播分论坛的整体气氛。论坛最后,李明德教授总结并感谢学者们精彩深入的报告,认为未来应多些此类学术探讨,并对与学者们的再次交流探讨表示期待。

文化艺术分论坛

      文化艺术分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主任张伏虎教授主持召开。会议以学术报告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委员会主席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发表了题为“‘Silk Road’ Architectur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的学术报告,她以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深入分析了丝绸之路影响下的意大利建筑风貌以及其背后折射出文化化内涵。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认为,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仅仅要致力于对现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对馆藏文件的认真解读,更应该建立丝绸之路的信息共享网络,让中国与意大利,乃至与整个欧洲在信息层面上建立当代的“丝绸之路”。作为著名建筑师,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对于丝绸之路建筑的现代性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即通过对主要贸易商品——丝绸的制作工艺的研究,建立silk garden,使之成为丝绸文化的传播载体和活动场域。对于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的发言,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沙武田教授作了题为“丝绸之路交通贸易图像——以敦煌画商人遇盗图为中心”的发言,他结合彩绘壁画与古代文献,逐步解读了丝绸之路上敦煌商人遇盗的历史事件,步步深入论证了官匪勾结的历史事实,解答了壁画中匪着官服甲胄的奇特现象,沙老师的发言生动而严谨,引人入胜,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博得与会嘉宾的阵阵掌声。西安交大艺术系的苗祥瑞副教授作了题为“丝路遗珍——拴马桩的审美文化内涵探究”的报告,从渭北拴马桩的造型出发,逐步挖掘拴马桩背后潜藏的深厚的民间传统观念,揭示了拴马桩上诸如猴子、狮子、麒麟等形象背后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生活愿望。蒋维乐副教授以“新丝绸之路背景下关于佛教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的建议”为题作了发言。蒋老师注意到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建筑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建议。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指出,蒋维乐教授的研究方法严谨扎实,具有很强的实证性,是十分值得借鉴的。熊雯老师以“涅槃与生死——唐庆山寺地宫宗教、艺术与文化”为主题,探讨了宗教、艺术、文化之间的微妙联系,道出了对涅槃与生死的深刻体悟。芦芸老师作了“明清时期的闽浙海防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

      会议间歇,各学科专家还应邀分别在“学而”讲坛、“新新”论坛和系里为师生作专题讲座,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场学术盛宴。

                                                                                                          作者:人文学院

                                                                                                          编辑:星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