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我与大学母校:诗史四力(沁园春组词)
2025年09月10日 08:49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我与大学母校:诗史四力(沁园春组词)

刘家全,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引言:我们这代人应该是中国当代史中经历社会变迁最为丰富的一代人。尤其自大学后,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变,不变的则是时代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烙印。就我们的大学经历而言,我们这代人只有对大学母校的深情。就我个人就学、工作、考研、创业和校友联谊而言,我和大学母校已经密切相连。母校校友网近期在我们毕业五十周年之际,发起校情征文活动,这个活动非常及时和恰切。为响应之,特以一组古典词忆念我与母校结下的不解之缘。

以古典词表达,纯是因为近年来我曾任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张勃兴老领导曾担任名誉会长),用诗词表达心语已成习惯,而不敢在众多老同学面前附庸风雅,摆弄辞藻。另,本人对古典诗词属于业余爱好,水平有限,只能见笑于大家。文中所记时、事、地、人等因年代久远,难免差错,还望各位同学、校友和学校予以更正。

本组词共十六首,分四个篇章,第一篇章从“(一)就学机遇”到“(四)沉醉图书馆”四首;第二篇章从“(五)一附院见习”到“(九)柳林地段医院实习”共五首;第三篇章从“(十)毕业去厂”到“(十二)留校工作”共三首;第四篇章从“(十三)科技开发”到“(十六)有幸结缘”共四首。为完整表述,每篇章均加了后记;为方便了解每首词的具体情景,又加了序和注。

第一篇章 就学机遇

(一)有幸上学

1972年春,笔者在大队医疗站任“赤脚医生”。其时全国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这次在本县明确招收“赤脚医生”读西安医学院,每公社一名,笔者有幸被推选,自此与“西医大”结缘。

壬子春风,冰释太白,鹊讯顿传。① 恰工农子弟,门开庠府;教林深改,梦寄长安。两度高培,三年诊务,早慕青衿伏案前。②乡情暖,自低层择送,公社推贤。

县庭面会群员。遇母校殷殷话“政澜”。便各陈扶救,言皆自信;共谈理想,气亦轩然。不负初心,终逢运势,一纸红帖云在天。行囊起,上古城飞列,再续学缘。③

注:①1972年为农历壬子年。笔者家乡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本年春天,笔者正在医疗站任“赤脚医生”兼医疗站负责人,广播中突传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消息,具体为本县招收“赤脚医生”就读医学院。②古代将学校称“庠”。笔者任“赤脚医生”后曾参加县两期培训班,第二期以省卫校县分校名义举办,两期计有年余,故笔者上学前已独立在本地从医近三年。③公社推荐至县府,由母校招生人员在县府集中面试,面试中招生人员先讲全国政治形势与教育改革大政方针,故为“政澜”。自述阶段因各位均为成熟基层医务人员,涉医方面非常熟悉,故面试顺利。1972年4月底,笔者第一次来到古城,在西安医学院报到入学。

(二)长途拉练

1972年4月底,笔者和六百名同学入学,短暂的入学教育后,学校利用暑假在7月至8月安排了徒步去延安的拉练。从西安乘专列至铜川,从铜川自背行囊徒步至延安,又从延安徒步至韩城,从韩城上专列返校。

北去长龙,一路轰鸣,意纵神翔。负行囊徒步,足叠血泡;风餐露宿,汗透衣裳。①野岭残村,克山起祸,医者沉惜情愈昂。②高梁上,看红旗招展,丹蕊追光。③

延安胜迹徜徉。继“陕北江南”稻穗香。过瓦街遗址,硝烟散尽;韩城登列,浩气飞扬。④八百征途,多番淬炼,满载荣怀志更刚。新魂质,正融于烽火,铸入心乡。⑤

注:①自背行囊徒步行走山路,日进几十里,第三四天开始,脚底冒出血泡,至六七天时旧泡塌陷,新泡复出,此时感觉极度疲困艰难。②队伍行至黄龙山野,见一处处村落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整村废弃,同行老师讲皆因克山病肆虐造成。克山病可致全家病殁绝户,余者逃走,此村便废。③丹蕊指山丹丹花。因学唱革命歌曲,对山丹丹花有别样欣赏。④从延安返回,继续徒步行进。黄土高原东部树变少路变宽。脚底血泡已全部结痂脱落,体力在极度衰困后重新恢复。路过瓦子街,参观战役遗迹,接着再出发。队伍终于到了韩城,登上驶向西安的专列,这时车厢里又有了欢声笑语,不过与来时相比,明显沉稳厚重了,多了艰苦锤炼后的自信和从容,多了对接下来大学生活的想象与憧憬。⑤车轮滚滚,列车轰鸣,我们终于返回古城。如果要高度概括这次拉练,应是这样:这是一场精神充满神圣感,情感充满浪漫感,意志充满豪迈感,肉体充满艰难感的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长征”,步行七八百公里,只有具备前面“三感”,才会克服后面“一感”,也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经历这样一场人生精神的大幅抬升和肉体的极限承压,的确以后遇到困难,也就不算什么了。

十六班拉练至陕北于黄帝陵合影(后排右4为笔者,后排左一为时任班长吴辉)

(三)狂补基础课

1972年8月,结束了一个多月的拉练返回学校。紧张的大学学习随之开始。大学高端知识让笔者走进全新世界,这才意识到中学时代被耽误得多么严重。学习先从补习数理化基础课开始。

补础实基,数理为阶,物化并修。①忆花开盛景,诸酶催象;刀分肌理,福尔侵喉。②镜下胞织,灯前病脏,菌小虫微岂可悠。循环血,共神经递电,药物寻幽。③

各门次第研求。看母校鸿儒皆顶流。念何师喻巧,张师语奧;卢师析义,赵老言周。④受业循楼,学知顺境,卅载之期模可由。⑤今回首,正青春意气,厚铸功遒。

注:①第一学期系统学习医学物理学、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等。②第二学期学习生物化学,生化与医学关系密切,故讲得较细,“喻巧”即老师从春暖花开引出酶的作用。“刀分”指学习解剖学,人体标本平时泡在福尔马林液体中,捞出翻看时散发之气特别刺激鼻喉。③接下来学习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和寄生虫学、公共卫生学和药理学。④何师为生化何贞观教授,用春暖花开引出酶对生物的作用。张师即组胚张保真教授,用胎儿发育过程比拟生物进化过程。卢师即病理生理卢兴教授,讲课逻辑性强。赵老即药理赵更生教授,讲药物受体理论析理深奥。⑤校本部四栋教学楼安排了上课,顺序从内向外,由南到北再到南,转一圈基础课上完。此四栋楼的布局,成了笔者三十年后新建大学建筑布局的借鉴模板。

笔者(左)和同乡同学王德全在上基础课时于解剖楼前合影

王德全友毕业后留校,先在校本部从事克山病研究,后任附属卫校书记兼校长,对笔者创业多有帮助。

(四)沉醉图书馆

入学初期,笔者便发现了非常安静的“大千世界”,这就是学校图书馆。除上课外,笔者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从而在这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书馆层台,密架高排,充布玉函。①念初临震目,册集满壁;长栖逐梦,淡墨沉酣。农子身孤,卷香意暖,莫向街尘俗陋谈。②流连处,有医林文海,学术高山。

决然实纂词源。已百组终觉力未堪。③赖二公垂照,预提籍本;穷生富伴,欣慰心田。周日空庭,斜阳洒地,正是深读情可安。④今常忆,那阶前月影,犹印青衫。

注:①“玉函”泛指医书,如宋陆游有“华佗囊书久已焚,思邈玉函秘不闻”诗句。当年学校无专用图书楼,以公卫楼阶梯教室代之。②“农子”即笔者,因笔者出身农村,不喜交际,不爱上街,只愿闻书墨香气。若只为专业学习,本不须如此,笔者每日沉浸于此馆,多看的是非专业书籍。③笔者爱书亦想编书,拟纂医学词汇集锦,收百条后方知此非学生所能为。④二公即吕春楼老师,李振邦老师。由他们两位轮流在图书馆值班。周日图书馆常常只笔者一人。

后记:我们就学第一阶段正处于特殊时期,激情是青年的主要动力,拉练将此推向高潮,但从学基础课开始,理性与专业精神便逐渐确立,这正是大学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第二篇章 临床见习与实习

(一)一附院见习

1974年年初,基础课结束,随即开始临床学习,也称见习。笔者和几位同学调到了四班。四班统一进到一附院,轮流在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室临床见习。

附院春风,医教高楼,习见临床。①历妇儿内外,各科轮转;时时跟诊,日日查房。心电分析,光片认辨,眼底乾坤镜里彰。②严规训,练打结洗手,持剪缝伤。

讲坛常仰贤良。引后辈争传德艺长。念陈杨李孟,言皆透理;殷公斥妄,气自凌霜。潘杜崔孙,岐黄薪火,数月师徒学业强。③凝眸处,看悬壶功底,叶茂根藏。

注:①一附院主楼结构为迎面横楼对外医疗,后拐楼对内教学。临床课就在拐楼里。此种结构和社会医院建筑完全不同。②“心电”即心电图,“光片”即X光片。眼底乾坤即检眼镜看到的一切。③“陈、杨、李、孟”即胸外科陈向志老师、李兆志老师,心内科杨鼎颐老师、肝胆外科孟绍菁老师,“殷公”即殷培璞老师,“斥妄”即揭批那些不讲科学的所谓“神医”。“潘、杜、崔、孙”即肝胆外科潘承恩老师、心内科崔长琮老师、呼吸内科杜金凤老师,妇产科孙毅贞老师。以上老师既为名医,又是带我们的名师。

(二)洛川县医院见习

一附院学习结束,“开门办学”是学校一大政治任务,第二阶段临床教学就要走出去。1974年春天,一附院和校本部多位老师组成医教队,带着我们四班全体同学前往洛川县医院。

学府“开门”,医教同征,洛水笃行。历洞窑县院,诸科轮进;工房搭伙,草地盛羹。①五月歌台,师生阵列,嘹亮声闻栖凤城。②寻常事,每晨昏值日,足下旋风。

临床历练优精。普见病多发积厚功。叹棉田药害,频出急诊;穷乡疠气,遍染痨瘿。③大剂阿托,沉疴力挽,“小舞”神查明迹形。④须珍记,最同窗护暖,岁月情浓。⑤

注:①医教队生活极简约,住小学教室,在废弃工地做饭,蹲草地上吃饭。②“五一”节县办文艺会,本校老师和同学上台大合唱,因教授阵容而引起轰动。栖凤城为凤栖城的倒装,洛川县城所在地为凤栖镇。③该县少见病非常多样,农药中毒频发,每遇此即紧急抢救。“痨瘿”特指各种类型的结核病。此地结核病类型多样,究其原因实是贫困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④“阿托”即“阿托品”,为抢救农药中毒主药,用量极大。“小舞”即小舞蹈症患儿。在洛医偶遇一患儿,此病极少,见到实在稀奇,已误诊多时,被一附院老师诊断出来,足见老师们医学功底深厚。⑤其时和同学们下乡劳动,笔者午休躺桌面睡着,醒后见身上盖件衣服,询问方知是雷秀梅同学用周海泉同学的上衣给笔者盖上。此事每每想起,总感暖心。

(三)一附院实习

洛川见习结束,意味着临床课学习结束。1975年春节过后,我们的临床大实习开始了,预定半年在城里大医院,半年在外县医院。四班非常有幸,前半年分到了一附院,在这里见识了许多大病要病。

大务实习,有幸近旁,附院凭栏。每病房轮入,晨临卧榻;患情详看,午录床前。若遇疑难,群师讨论,主任亲察指要言。尤堪记,总相陈机理,唯恐疏偏。①

分科训练多元。入内外各区皆尽关。更产房如战,妇疾慢累;肺胸听诊,女士真传。②幼疠时急,珠连诀语,普外飞刀手术间。③此经历,载仁心惠爱,治业云帆。

①见习为理论学习而见病,实习为诊病而温习理论。具体为,在门诊跟诊每个门诊病人,病房协管每个住院病人。日常内容为问查写病历,小查房每天上午进行,大查房每周一至二次,查房时全面汇报病情,如疏忽则陷尴尬。②产科经产孕妇临盆即产,接生如同打仗冲锋。妇科病慢节奏,如盆腔炎、月经紊乱等均反复诊疗。女士指杜金凤老师,一附院内科肺病专家,带笔者查房,用她的听诊器听到啰音压住听盘,直接递听端给笔者,令人感动。杜老师曾会诊笔者父亲肺部感染长期低热,杜老师让停用新药头孢,换用老药青链霉素,主治医生愕然,但事实是仅用一天果然降温,杜老师的水平令人钦佩。③“诀语”指李明勤老师编的口诀:“青痰轻,黄痰重,白痰要了命。”等等。“飞刀”指普外高振亚老师的外科手术,如行云流水般丝滑。

笔者去凤翔实习前在一附院住院部大楼前留影

(四)凤翔县医院实习

1975年6月,按学习计划,同时也为落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我们后半年的实习要到外县进行。四班被分到凤翔县。这里古代是关中西部商贸重镇,苏东坡曾在这里任职。现代闻名遐迩的是西凤酒。

七五金秋,再度实习,赶赴雍秦。①览关西名县,院医类备;同窗勤勉,轮入科门。②大外疾繁,腹剖常术,阑尾操刀主刃频。③行综内,遇高庠才士,放手任斟。④

忽逢乙脑狂侵。疫雾卷城乡势迫沉。叹病房盈满,疗无特效;旦夕殒命,悲寂伤神。⑤患亦农工,念决生死,一样魔天两界分。⑥今兴教,嘱床悬纱帐,避险前因。⑦

注:①雍为古凤翔另称,曾为秦国都城。②凤翔县医院分科较细,笔者和同学们分散在各科门诊和病房。③“大外”即综合外科。凤翔县医院外科强,笔者在此实习时,常上手术台,有时也代主刀操刀。④“综内”即综合内科,笔者进入综内后,由一位上医毕业的医生指导,他放手让笔者主管病房。⑤当年乙脑在该县爆发,县医院住满乙脑患者,尝试用中药也无济于事。⑥“患亦农工”句,即笔者统计乙脑病例后发现一惊人现象:所有患者均为农民,无一例职工,尤其在县城杂居非常明显。笔者认为这是不用蚊帐的结果。职工用蚊帐是标配,而农人无此习惯,也嫌麻烦。⑦此后笔者办学必要求同学在床上悬挂蚊帐。办学初期租住别的大学遇不能挂蚊帐时,笔者亲自出面据理力争,终获解决。

(五)柳林医院实习

凤翔县医院的实习很快结束。笔者轮到柳林镇地段医院继续实习。著名的西凤酒厂就在柳林镇。在这里笔者基本上独立接诊,当了一段完全自主的医生。

柳镇遐闻,凤酒飘香,地段医坊。有沪来才女,荣援陕地;实习青子,亲涉临床。①诊问同桌,处方代笔,渐许“单飞”自主张。柔声嘱:“且放怀接治,我为君帮。”②

声名乡里传扬。赖暖意怜惜解病殃。③遇稚童顽痢,良施妙剂;女胞经乱,调素得常。家闹婆媳,突喝农药,洗胃排毒急转康。乡谊厚,总慰劳土产,义重情长。④

注:①1969年,为支援大西北,上海和北京几所医学院的毕业生50人,整体来陕到某县及以下医院工作。他们看地图将凤翔县理解为“凤凰飞翔的地方”,便整体来此。柳林医院分到两位女毕业生,她们被当地乡亲称为“洋娃娃”。“青子”为笔者。②笔者由其中一位沪籍美女医生指导,她了解了笔者的从医经历,陪了几天门诊后,便完全放手让笔者自行接诊。她只在每天早上将签好名的空白处方和化验单交笔者,笔者便于一天中完全自主接诊。③笔者接诊耐心细致,以当地话交流,替病人看病花钱算账,上门诊中午病人不走完,笔者不下班,如此不久,好名声自然传开。④笔者每天上门诊接诊各样病患,许多慢性病病人,有些疑难病症,均得到有效治疗,短短几月笔者即与当地老乡打成一片,故常有老乡送来土特产致谢。

后记:我们就读大学的第二阶段为临床学习,分见习和实习,历时年余,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比较充分,所以临床学习达到了高质量的效果。

第三篇章 工作考研留校

(一)毕业去厂

1975年11月,将近四年的大学学业全部完成,我们回到母校等待分配。大学时代就要过去,大家既憧憬未来,又不舍现在,只有抓紧时间合影留念,交换各自通讯地址。分配方案最后确定,笔者前往宝鸡一家新建工厂任厂医。

年尾归庠,学业将结,别意遍生。①各频拍合照,心期后路;互留家址,志向前程。去处即宣,君行僻地,众数回乡自远征。②终轮己,到陈仓深壑,驻企医工。③

原存诊务成形。仅少壮无疾多耗情。望河边老柳,枝随风摆;塬头高碧,日过匆匆。④聊友常陪,详言厂史,备战迁移“二五零”。新途启,算脱农进制,岁月浮空。⑤

注:①“庠”为古代学校名称。②“君”为少部分同学,他们被分配到最偏远地方。多数同学则“哪来哪去”回到了县里。③笔者为第三批分配,到所来的专区即现在的地级市报到。笔者和七八位同学分到宝鸡市,除一人从事医疗行政外,其余全到市郊工矿企业任企医。笔者被分配至宝鸡市东陈仓之南深沟里的一所新建工厂任厂医。④笔者为该厂首位分配而来的大学生,引起全厂关注。原厂卫生所同事关心笔者,安排最好坐诊室位置,这里面向窗外视野开阔,侧头可见河边垂柳,柳后高塬,塬上蓝天。“高碧”即高天。

⑤这里工作轻松,待遇也好,唯病人特少,要求医务水平较低,还不及农村医疗站。但这里工友们对笔者热情友好,常来陪笔者聊天,聊他们下乡、招工、去上海培训的经历,聊本厂的建设史等。“二五零”为当时全国特批的二百五十个工程项目。

(二)考取母校硕研

1976年10月,北京一声惊雷,新的时代开始。笔者感到需要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代来临,1978年开始自学英语,1980年考取了母校研究生。

七六惊雷,雾散云开,国运始昌。正科学会启,黉门复序;弦波传讯,珍册盈囊。①研考初招,贤才备措,韩子同侪齐举觞。②晨曦里,阅西文清韵,幽谷兰芳。③

誓决升造神扬,幸刘老相援奔试场。④忆暑寒三载,深究瘤理;雨霜千日,实验周详。偶染危疾,恒兄佐助,振友周协得力帮。⑤终南碧,捧侯公手授,硕位荣光。⑥

注:①1977年高考恢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同时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全国传播,省广播电台开播英语学习栏目,笔者跟学。宝鸡新华书店售《英汉辞典》,笔者半夜排队购回。②1979年母校试招首批研究生近40人,知名校友韩启德正在其中。③笔者跟着广播从字母发音和组词开始学习英语,每天凌晨五点半开播,极需毅力,否则难以坚持下来。“幽谷”正是笔者工作学习的深沟。④考研需工作单位同意,幸有1949年前大学毕业的刘绍基总工程师支持,他是本厂党委委员,技术权威,受到全厂敬重。他在党委会上率先发言,认为小局应服从大局,国家选才正是大局,众委员通过此建议,笔者获得报考资格。⑤读研间笔者饲养豚鼠引来野鼠,使自己染上出血热,住院已下病危通知,特让配合做课题的李恒礼老师购来激素自服降温,却歪打正着以激素冲击控制住病情(多年后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血热方案被确定)。“振友”即刘振堂同学,四班团支书,为人真诚友善,留校二附院工作,给笔者课题实验以重要帮助。⑥三年硕研毕业,由知名生理学家侯宗濂教授亲颁硕士学位证书。

笔者研究生毕业时与校领导、导师合影(前排右五为笔者导师袁定东教授,右六为学位委员会主席侯宗濂教授,后排为本届研究生同学,左七为笔者)

(三)留校工作

1983年7月,笔者研究生毕业,留校在母校病理教研室任教。大学任教是难得的光荣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笔者倾心教学,同时也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七载华光,母校培英,病理探疴。奋讲台授业,岂能照本;镜前习讲,尤重精磨。①语若流泉,文添雅趣,句定阴阳停顿格。时分准,伴姿容舒展,掌响如波。②

新型教法独卓。引课后诸生围问多。③创授学艺术,论说系统;上刊“西北”,事立为辙。④乙巳评优,校膺五位,幸获殊荣绩自灼。⑤珍斯誉,付丹心圃苑,岁月如歌。 

注:①留校后笔者先带小课,配合大课所讲内容看肉眼标本和显微镜下组织病变。一年后笔者因具研究生学历,故自动转为讲师,开始讲授大课。笔者对讲大课尤为重视,认为是讲台艺术,故要系统训练。方法之一为对照大镜子反复演练。②讲课内容要重构,一是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口语表达语句,适当用文学语言美化;二是将语句分段,段内每句话的抑扬顿挫找到语音节点。三是将分段语句的时间分配好,不能提前或拖后下课。四是教态要舒展大方从容。按着上述要求,对着大镜子看着自己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反复演练,到最后,不仅要讲的内容滚瓜烂熟,而且神态动作也练到了位。如此笔者上课,常常激起同学们的热烈掌声。③笔者讲大课课间休息时常有同学围过来讨论问题,这是同学们对本门课程高度感兴趣的外在表现。④笔者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提纲式教学法》和《论授课艺术》,在所带班级试用后取得良好效果,后成教研室教学传统。论文发表在《西北医学教育》上。⑤1988年笔者获校级优秀教师奖,当年全校获奖者五人。这是笔者大学工作中获得的最优奖项。

后记:笔者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毕业后被分配到最基层工作,不到一年,历史发生巨变,新的机遇来临。笔者奋起努力,终于考取了母校研究生,又经过三年钻研,学业完成,留校后潜心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四篇章 创业、办学、联谊

(一)科技开发与创业

1988年国家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笔者带领科室人员从事为本省各县级医院开展病理诊片业务,取得成功。1996年终于辞职“下海”,几年奋斗获得成功。

九二春潮,染绿神州,“改开”鼓疾。①正浪头排阵,千舟竞奋;寒才豪气,颠簸涛驱。技术扬帆,仁心做舵,敢向沧溟觅大鲵。辞金碗,勇投身实业,汗洒尘泥。②

风摧雨聚执楫。看水打航船向晓曦。喜税徽流彩,信诚立本;“百杰”挺秀,奖项频跻。③雁塔冬温,府僚问暖,得悟人生不负期。④回眸处,恰雄心乘运,自启新局。⑤

注:①1992春,邓公“南巡”,改开提速。形成第二次全国性“下海”潮。②1996年6月,笔者从母校辞职,创办一家制药企业。③“税徽”指笔者创办企业获得市级“十大诚信纳税企业”称号。又获省“陕西百杰”等系列荣誉。④“府僚问暖”指每年春节前笔者所在区党政四大班子领导都来慰问。⑤时代需要创业者,创业者不负时代使命,故获成功。

(二)创办大学

2003年10月,一个历史性机遇到来,笔者领办的企业和西北著名大学合作创办了一所本科院校。2004年教育部批准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一项全新的使命迎面而来。

廿载弦歌,教脉赓传,肇启杏坛。①记丙戌秋始,蓝图擘绘;沣河之畔,宏厦频添。摹取原型,移栽故影,母校风华新域延。②凭栏处,看雄楼连片,气韵轩然。

缤纷盛彩争妍。洒苦汗躬耕荣满冠。喜“园林”春茂,“甲A”再获;“文明”美誉,“双百”金衔。③“代表”十年,“五一”膺奖,忆往尤思创业艰。④从头越,待金周得拓,志寄云帆。⑤

注:①“杏坛”为古时贤人讲学处,今指本校。②2003年创校,丙戌为2006年,在沣河之畔建长安校区。该校区设计时参考了母校本部四栋教学楼的布局。③本校追求高品质办学,近年来连续获得省市党政所评的荣誉,如“园林式校园”“文明校园”“双百优秀单位”等。“甲A”指五A级单位。④笔者曾连任本市十年人大代表,并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⑤“金周”指本校周至校区,面积超过长安校区。周至也称金周。

笔者所办大学校园教学区建筑实景图(右侧四栋楼和母校校本部建筑布局类似)

(三)毕业四十年庆

2015年4月,经充分筹备,当年西医大1972级同学毕业四十年庆在笔者学校长安校区隆重举行,三百多位同学到场,请来三位老师,西安交大副校长出席祝贺。岁月悠悠,时世巨变;同窗相会,感慨连连;韶华虽逝,真情不减。

卅载初逢,四秩又聚,岁月流芳。①忆古城星散,风华正茂;终南再遇,鬓已微霜。授业尊师,樊崔潘老,亲赴沣河话海桑。②同窗叙,幸岭南塞北,三百神扬。③

韶园健举金觞。诉不尽真情语未央。赖义长牵线,德全执礼;颜虹祝贺,众友相襄。④馆内闻歌,台前赏舞,分座深谈意满腔。⑤承君诺,待十春雁返,更悦华堂。

注:①2005年10月,西医大1972级同学相约举行毕业三十年庆,笔者有幸支持。庆典大会在母校举行,母校原校长任惠民教授致辞,笔者受邀上台发言。②2015年4月,西医大1972级同学毕业四十年庆在笔者学校长安校区举行,邀请来生理学樊小力老师、心内科崔长琮老师和肝胆外科潘承恩老师。七六、七七、七八、七九级学友代表数十人参会并发言。③本次活动在陕和外省的三百多位同学到场,部分同学已退休。同学们都为此次相聚而倍感欣慰,互谈神采飞扬。④本次活动由此前组织的联谊会发起,联谊会成员为:张义长同学任秘书长,谢昌厚、艾润莲、王德全同学任副秘书长;委员有于琳华、马兆明、马欣、李芬、李润明、刘志刚、刘润霞、陈武科、康全清、姬水云、潘巧玲等同学,大家推举笔者为联谊会会长,牵头办好毕业四十年庆活动。“义长牵线”为义长同学总牵头,“德全执礼”为德全同学主持庆典大会,“颜虹祝贺”为西安交大副校长严虹上台祝贺辞。“众友相襄”为联谊会各骨干同学进行了发起、联络和筹办工作。⑤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当日上午庆典大会,大合影,中午聚餐,下午观看本校排演的文艺节目,并分班分组交流座谈等。傍晚结束。

2015年4月,1972级毕业四十年庆在笔者学校举办,教师代表樊小力老师致辞,西安交大副校长颜虹校友上台祝贺。

(四)总结·有幸结缘

2025年11月,1972级校友将迎来毕业五十周年。回顾今生历程,有幸与母校结缘,与五百同学结缘,这是笔者人生的最大底色,在此特以四十年庆时所作的沁园春词作结。

时代狂飙,横纵神州,漫迈古城。幸共窗四载,医山问道;韶华千日,学海淘晶。跋涉红都,悬壶绿野,岁月峥嵘慷慨同。暑寒往,念依依挥泪,各赴西东。

平心静对阴晴。风雨骤、何妨志远行。奉温情妙术,康来疾退;精诚治业,家睦邦兴。鬓发飞秋,故人渐去,弹指羊春又喜逢。杯高举,愿终南为证,珍重今生!

后记:毕业五十年聚会还在酝酿中,由母校校友网发起的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征文活动却先行开始了,正如本文引言中所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征文活动,让同学们有机会一吐心声,写出自己的就学和工作经历,通过一篇篇文章,与各位同学进行精神与情感的相会。为了响应本次征文活动,郑重写下上面的诗词,没有对母校的虚浮赞美,却有着将母校铭刻心㡳的深情厚意。

母校,您给了我时运的一次提力(上学);

母校,您给了我学业的一次拉力(考研);

母校,您给了我事业的一次助力(创业);

母校,您给了我人生的一次促力(办学);

母校,您是我心中那份永远的情,永恒的义!

 

2025年7月31日于古城南苑终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