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岁月回眸
王德全,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1972年4月底,600名学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踏入西安医学院的校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就此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
初入校园:新鲜与希望交织
走进校园,一切都充满了新奇的气息。从同学们的衣着上,便能清晰分辨出“工、农、兵”不同的身份背景;再看大家的面容,年龄的差距也一目了然。在文化课补习时,初66级和高66级之间的学识落差也渐渐显露。校园里,横幅和标语随处可见,无声地传递着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与责任。
学校的日常管理独具特色,除了有认真负责的专职辅导员,还有驻校工宣队师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师们因材施教,倾尽全力,只为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汲取更多知识。我们医疗专业作为人数最多的专业,历经3年8个月的刻苦学习与实习,最终575人顺利毕业。毕业后,同学们奔赴各自的岗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填补了医学人才断层的空白。他们之中,有的成为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在学术领域发光发热;有的投身教育事业,创办高等学府,培育万千桃李;还有的从事医学事业管理,成为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
夏收支农:挥洒汗水,收获认可
入学一个多月后,就到了夏收时节,我们响应学校号召,奔赴临潼农村。住进农民家中的第二天,天还未亮,便与当地生产队的社员一同下地劳作。起初,农民们对我们这些大学生能否干好农活心存疑虑,觉得我们可能只是走走过场。然而,当大家干起活来,那股子认真劲儿和熟练的动作让他们大为惊叹。割麦子、拉架子车,翻场等农活,我们样样干得有模有样。这得益于同学们大多拥有三年以上基层锻炼的经历,早已铸就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同学还运用自己以前所学的基本医学常识,在农民生病时主动帮忙,或是用手法按摩缓解疼痛,或是指导合理用药。我们班杨彦群同学和李捷同学在工间休息时间,带领全班同学演唱了《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等歌曲,得到了社员们的热列掌声。短短几天,同学们的脸被晒得黝黑,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家迅速融入当地群众,成为生产队的主力军之一。生产队长不禁感慨:“这批大学生真不一般!”
原本计划7天的下乡劳动,由于工宣队师傅担心同学们过度劳累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被大家的劳动热情所打动,紧急召开会议,决定提前两天结束支农活动,让我们返校。这短暂的5天夏收劳动,却成为我们大学生活中很值得回忆的一笔,充分展现了我们这批学员的精神风貌。
延安拉练:磨砺意志,升华心灵
开学两个月后的暑假,本应是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时刻,但我们根据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长途拉练之旅。

拉练前部分同学在长安县预演
尽管当时的西安医学院后勤保障体系并尚不完善,但为了这次意义非凡的集体活动,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备齐了六辆汽车及野外炊事的基本用具。1辆吉普车负责打前站,4辆卡车作为四个大班的后勤车,承担着600多人的用餐任务,还有一辆救护车紧随大部队,以备不时之需。
拉练的第一天,新奇与兴奋充满心间,但一天的长途跋涉后,不少同学脚上磨出了水泡。尽管辛苦,可一想到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艰难,眼前的这点困难便显得微不足道。大家始终秉持着“轻伤不下火线”的信念,无人叫苦,更无人坐上随行的救护车,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抵达黄陵,全体师生在庄严的轩辕墓碑前举行了隆重的拜谒仪式。在黄帝陵的松林下,张文教授还为我们讲述了历史故事。教授讲得生动,同学们听得认真,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经过洛川会议旧址,我们离延安越来越近。终于,在一天急行军后的黄昏时分,队伍抵达延安城南的二十里铺。本打算吃完饭休息,次日清晨进城,却突然接到当晚进城命令。听到这个消息,大家瞬间兴奋起来,迅速打起背包出发,在夜幕中走进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延河边,以巍巍宝塔山为背景合影留念,每个人心中满是自豪与激动。在延安期间,我们参观了几乎所有的纪念馆和革命旧址,深刻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也更加敬仰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与光荣。

宝塔山下留影
结束参观学习后,从南泥湾返程途中,在黄龙山遭遇了一场惊险。快到中午时,队伍行进在大山之中,不经意间惊扰了一个地窝蜂(马蜂)的洞口。一群被激怒的马蜂倾巢而出,扑向同学们。几个男同学的上肢和脖子被蛰,局部迅速红肿;还有几只马蜂钻进两位女同学的衣服内,同学的拍打反而激怒了马蜂,女同学被连续蛰伤。大家赶忙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进行初步处理,随后迅速脱离了危险区域。这次与马蜂的惊险遭遇,让很多同学终生难忘。
一个月的长途拉练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身体,更磨炼了意志,心灵得到了升华,成为了一生的宝贵财富。

1972级20班全体同学于延安合影
参加基建:助力校园建设,留下青春印记
1972年秋天,医学院的综合大楼重启建设,我们也积极投身到学校基建的队伍中,参与地基挖土方的工作。由于白天要上课,挖土方的任务便都安排在晚上。几个班轮流作业,一直干到晚上11点左右。学校为了犒劳大家,给参加劳动的同学加餐,也就是发放一份带有红烧肉的份饭,凭一张印有“基本建设”图章的条子领取。那时的份饭,味道格外可口,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次基建劳动中,我们这批学员展现出了出色的适应能力,各种活路一看就会,工作效率迅速提高,得到了工宣队师傅们的高度评价。
1977年,医学综合大楼顺利落成。我因留校在克山病研究室工作,随科室搬进了综合大楼四层东侧。走进大楼的那一刻,心中满是自豪与喜悦,因为这里有我们曾经挥洒的汗水。

医学综合大楼现状
解剖学考试:对学习能力的深刻考验
入学一年后,医学最为基础的课程——人体解剖学(当时称作人体形态学)即将结束。学校解剖教研室与教务处决定对我们开展一次极为严格的学习测验。
此次考试分为两个环节。第一场是理论考试,考场设在大阶梯教室,隔行隔座排列。考试时,解剖教研室全体老师和教辅人员全员出动,实施最为严格的监考,杜绝任何作弊可能。第二场则是实体辨认考试,全年级同学被重新打乱,编成彼此互不熟悉的小组,每10人一组。进入考场后,同学们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两米。踏入标本室,每位同学对每个标本仅有两分钟的辨认时间,待听到监考老师的口令后,需立即按排序换位置到下一个标本前进行辨认,直至所有标本辨认完毕,由监考老师带领下整组离开考场。据说当时使用的考题,是多年前五年制学生考试的原题。
考试成绩揭晓后,经过对比发现,我们这批学员与前期学员的成绩并无差异。这场严苛的考试,以及毫无差异的成绩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大家具有出色的学习能力。
转眼间,五十年光阴悄然而逝。曾经并肩求学的同学们,如今大多已到了古稀之年,五十年前的点点滴滴,仿佛还在眼前:课堂上老师认真授课的模样,支农时大家齐心协力干活的场景,拉练路上互相鼓励的身影……回望在西安医学院的求学时光,这些珍贵的回忆,就像一坛慢慢发酵的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让人怀念,那些过去的日子也把我们分散在各地的老同学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真心希望我们都能记得那段充实又难忘的岁月,记得我们曾一起为梦想努力的模样。
2025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