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Alumni Stories
校友故事
更多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桃李芬芳 · 校友故事 · 正文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有幸成为时代宠儿
2025年08月16日 10:01 

【我的西医岁月——1972级医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有幸成为时代宠儿
牛利军,1972级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工农兵学员”被称为时代的宠儿。

1968年底我投亲靠友到汉中舅舅家插队落户。第二年,我被招工到山里的一个工厂,后来进入了工厂的职工总医院,不到半年时间迎来了西安医学院招收大学生。

1972年4月我踏入西安医学院。当时校园基础设施不足,操场四周杂草丛生、跑道坑坑洼洼,为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同学们参与了操场跑道修整的义务劳动。我们以大班为单位,十几个20多岁出头的大学生,围着沉重的水泥滚筒,使尽全身的力气却纹丝不动,当时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我突然喊起了劳动号子,大家跟着齐声呼应,劲往一处使,终于拉动滚筒,完成了修跑道的任务。

记得有一次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为了避免同学们出早操时被滑倒,我和19班的王军利等几位同学,天不亮就拿着大扫帚清扫路面积雪。我们还经常主动打扫公共水房和卫生间。同学们都很淳朴,做事积极主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72级18班部分女生在学校门口留影,作者为前排左一

由于初中只读了两年,基础知识薄弱,学的又是俄语,进入大学后,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记得在学生食堂排队打饭时、外出办事的路上,我总拿着小卡片背英语单词。那种专注学习,追求卓越的品行,己深深融入我的血液。

夕阳西下,同学们三三两两分散在图书馆、教室和校园的各个角落。为了找到合适的学习位置,我经常提前用书包在阶梯教室占座。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行胜于言”的精神,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

医学基础实验课,作者为右一(1973年)

入学不久,由于同学们都不熟悉,年级辅导员任命我为学生会副主席,主要负责文艺组织工作。我们这届同学多才多艺,德智体全面发展,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宣传队组建初期,因为排练演出占用学习时间,部分同学参与积极性不高。但17班的邹荣莉、李乡园,18班的石英、罗海霞,19班的沈延军、邢福华等同学踊跃报名。宣传队成员个个才华横溢,经常组织歌舞晚会丰富校园生活,其中《洗衣舞》《海岛女民兵》等节目深受师生好评。

undefined

学校文艺汇演,前排左起沈延军、牛利军(1973)

课余时间,学校还经常组织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活动。王军利等同学还代表学校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

15C89

参加陕西省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代表队合影,后排左二为王军利(1973年)

最令我难忘的是入学后的第一课——学校组织的延安野营拉练。当时我的脚部感染导致行走困难,老师特许我不必参加,但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磨砺机会,成长进步的必经之路。行军途中,我与几位同学自发组建宣传队,用歌声和快板等形式鼓舞士气。我们穿越蜿蜒的山路,跨越陡峭的沟壑,饱览如画山川,感受壮美自然。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当队伍在傍晚进入延安市区时,远处山顶闪烁的灯光让同学们欢呼雀跃:“快看,那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宝塔山!”。在革命圣地,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和毛主席的旧居……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作风深深激励着我们,坚定了学好医学、服务人民的信念。这次拉练不仅锤炼了同学们的军事素质和革命意志,更让我们体会到和平年代应有的坚韧品格。

17339

4大班全体党员去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作者为二排左二

1975年11月毕业后,我有幸留校任教,在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工作。期间先后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进修一年,并参加了卫生部在山西医学院举办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师资进修班。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授理论课和实验课,受到教研室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我人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与十八班同学朝夕相处的三年多的时光占据着特殊位置,那些点点滴滴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同学们来自工厂、农村、部队,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通过在校学习成为合格的医学生。我们班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多数同学节假日都留在教室学习,从不逛街。

侯东祥同学来自农村,家境十分贫寒,那时年轻人饭量大,周日两顿饭根本吃不饱,他只能靠看书来抵御饥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他通过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分配到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工作。在科室轮转期间,他几乎吃住都在病房里,没有休假的概念。1977年结婚当天,他依然坚持早上查完房才去迎亲。在省医院工作期间,侯东祥负责组建肿瘤科室,当时病房设在东3楼平房,条件十分艰苦,连电梯都没有。遇到做手术,侯东祥主任和同志们一起抬着病人上下楼梯。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肿瘤科工作逐渐取得显著成效。侯东祥同学凭借突出贡献,荣获第五届中国医师奖。他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务。

当时国家实行“哪儿来哪儿去”的分配政策,毕业后我们班多数同学又回到了基层工作,但大家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王芳各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韩城市地段医院工作。后调到韩城市人民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及科室主任;并曾当选韩城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1998年,她接诊了一名产后大出血患者,当时患者已处于休克状态,呼吸心跳停止,几乎没有手术指征,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后,王芳各当机立断,在没有时间进手术室、来不及麻醉的条件下,由王芳各同学主刀为患者实施了子宫全切手术,最终患者康复良好,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还有一次值夜班,恰逢她的爱人有事外出,三岁的儿子在凌晨2点多跑到门外找妈妈,结果迷迷糊糊地在门口睡着了。那时大家加班加点的工作,虽然没有加班费和奖金,但王芳各也从无怨言。

李光华同学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担任大外科主任期间,以其精湛的医术治愈了无数患者。2011年,宝鸡市市直卫生系统出版的《杏林群英》一书中,专门用“而今又见华佗刀”一文来介绍他的事迹。 至今,医院里的年轻医生和患者仍亲切地称他为“李一刀”。

马欣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毕业后又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后来担任博士生导师。

毕业后,由于所处岗位不同,同学们或是领导、或是专家教授、或是医疗战线的领军人物。但在平凡的岗位上仍能坚守初心、不气馁无怨言,想尽办法为基层医疗事业做贡献,这种精神同样值得称赞。

李竹青同学来自机械化工程部卫生所,毕业回到原单位以后,每天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患者,小到外伤包扎、脓肿引流等小伤小病,从不含糊认真处置。在工作中,她发现中医能更好地解除基层患者的常见病痛,便自费报考了电大中医专业。三年间,她风雨无阻地坚持学习,经常在结束了一天工作后,草草的吃点晚饭,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西安电大上课。实践证明,李竹青同学用针灸为患者解除了肠痉挛,痛经等急症,用中医中药为一些慢性病患者减轻了疾病的痛苦,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十八班是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集体,同学们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在祖国医学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深感自豪。

1972级18班全体同学合影,作者为二排右二(1973年)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虽然毕业己50多年,但仍然忘不了在校就读期间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和教育。是西安医学院圆了我的大学梦,给了我专业的医学知识,培养了我为人处世的能力,我永远热爱我的母校,怀念我曾经生活过的校园。



2025年7月1日


图片:牛利军、赵秀云、王芳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