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青春的模样
作者:曹晓梅 1980级电子束专业
每个交大毕业生心中的母校,可能都是不同的样子。原来机械系和无线电系的食堂,现在改为何用不太清楚,但在它的旁边新建了一座三层的又大又漂亮的食堂“梧桐苑”。交大双甲子校庆期间,我走在梧桐苑食堂旁边,有点感慨,说以前啊,这里是一个球场,有一排乒乓球水泥台子,还有几个篮球场,突然听到后面有人说,“以前啊,这里是一片萝卜地。”


是啊,母校留在脑海里的样子,经年不变,那里曾经留有我们的足印,也记录了我们的成长。她是我们曾经年轻过的证人和证词。岁月流逝,头发稀疏,对母校的感情却越来越浓,每每想起,让人动容。
还有一件事,那是我们毕业三十再聚首的返校活动。在去思源活动中心开大会的路上,前面走着一位拄着单拐的同学,不知道他是哪个系哪个班的,显然他的步子慢于别人,他紧追慢赶不想落后。我扽了扽旁边同学的衣服,示意他和我一起把脚步放慢,后面的同学着急,就抱怨我们好了。即使身有残疾,也不想错过返校的机会,他应该比我们更热爱母校。


我毕业后留校,在交大工作了十几年。从学生角度转到老师角度,看到的交大又是另一个样子。
每年九月份,西安经常是秋雨绵绵,入学季和秋雨季叠加。经常有湿着脚的父母,领着同样湿着脚的孩子,有的有伞,有的没伞,跑来跑去安顿孩子。孩子一脸的懵懂和兴奋,衣着朴素,胆小怯怯。
但是对比刚刚过去的七月毕业季,毕业生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一个个像即将展翅高飞的鲲鹏,高大帅气,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交大就像一个孵化器,孩子们经过四年的蜕变,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年复一年,交大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栋梁,为世界造就了一位又一位人才,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学府”和“殿堂”!
最后,用交大的校歌《为世界之光》来结束这篇忆母校“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